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济南“经纬颠倒”考


郭谦

2008-03-27     浏览(910)     (0)
    初来济南的朋友走在大街上常常会感到好奇:地理学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济南以“经”命名的街道却是东西向,以“纬”命名的街道反而是南北向,这是为什么?芽其实,即便是久居济南的市民对经纬路也存有疑惑,道路命名经纬颠倒也成为“济南八大怪”之一。
    想弄清这个问题,先要追溯到1904年,这是济南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清政府又将济南确定为自开商埠,济南成为内陆第一个省会开埠城市,从此济南既为山东政治中心,又为中外通商要地,城市面貌显得“华洋杂处”,古老的济南焕发了青春,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
    初建时的商埠,并没有几条道路,至1916年时才有经一路、经二路,纬一路至纬五路,到1921年向西扩展至纬十路,向南扩展至经七路。纵横的经纬路将商埠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小方块,由北而南分为福、禄、寿、喜四区,内有华洋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宅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菜市、营房等,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街区的划分因地制宜,充分照顾现实,道路网基本上为方格网形式,以胶济铁路的走向为准,自东向西的经路顺着山脉、河流的走向,南北走向的纬路相间,与经路垂直,避免了道路的斜交锐角和交叉过多的矛盾,又便于通畅地排泄雨水山洪。主要道路走向也尽可能与旧城以及对外交通的大道相连。街坊的设计根据马路的纵横间隔,基本呈方格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众多矩形街坊。矩形街坊的四边安排众多的临街店铺,街坊内则布置居住建筑,贴近西方近代商业城市的规划手法。不同区域还制定了不同的租价,由北至南地价逐次下降,因为北面临近胶济铁路,交通更为便利,车站附近更成了黄金地段。至20世纪30年代,经二路至经三路,纬二路至纬四路之间的交叉地带,形成了商埠的繁华商业区。南有大观园,北有火车站,东有新市场,西有万紫巷和中山公园。电影院和戏园几步一处,老商号旧店随处可见。
    至于为什么当时的人想起用经纬来命名道路,而且造成了与地理学上经纬的颠倒?民间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比较可信的是“织布机说”。据说,济南商埠“经纬”道路的命名主要源自人们用来织粗布的“织布机”上“织物”长短称谓。当时,济南纺织业较为兴盛。旧织布机是一种木质的纺织工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使用较为普遍。妇人们先用纺车把棉花纺成细长的棉线,顺着织布机一根一根的固定好,这种线较长,根据古时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说法,称为“经线”。交织时,由织轴引出的经线绕过后梁,穿过经停片和综眼而被上下分开,形成菱形的梭口。然后有人坐在织布机的一端,手里拿着附有棉线的梭子,让梭子在经线形成的梭口内来回穿梭。梭子上附着的棉线相对经线要短得多,称为“纬线”。再拉动木筘,将纬线向织口拉紧,使经纬线紧密结合,这样就能织出五彩斑斓的粗棉布来,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来源。新开设的商埠,恰恰是东西约五里较“长”,南北约两里较“短”,这“一长一短”正应了织布机上的“经线和纬线”,就命名商埠区内东西方向道路为“经”,从北以铁路为限的“经一路”向南依次排列;命名南北方向的道路为“纬”,从东起十王殿的“纬一路”依次向西排列,与经路垂直相交。而经纬之间的短纬路一般命名为小纬路,现在,济南仍有小纬二路、小纬六路。可见,道路命名与地理学上的“经线和纬线”没有丝毫的关联,这才有了济南道路名称经纬颠倒一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