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论人论事论古今,诗情诗心诗无尽
——读《唐诗杂论》有感

作者:□王钰珍    
2024-09-30     浏览(34)     (1)

谈起闻一多先生,我的脑海里总是这样一副印象:一身古朴长袍和一条白色围巾,枯瘦的手中攥着一只大烟斗,轮廓分明的脸和眼镜后深邃犀利的目光,温文尔雅却又坚定不移。民主斗士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上老师第一次提起《唐诗杂论》的作者是闻一多时,我才想起他也是一位学者,一个诗人。

我在一个学期内跟着老师的上课节奏阅读相应的篇目,作为提前预习和课后补充。当我所读与老师所教相互印证时,心里的喜悦感油然而生,尽管对书中有些部分还不太理解,对这本书的喜爱终究更添几分。学习完唐代文学之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常常被我翻阅。

闻先生“把学术文章当成美文来写”,书中引用的诗句皆具代表性,又配以精辟独到的论述,更不乏生动形象、知识性与趣味性合一的语言,我想,哪怕是对于一般的唐诗爱好者,也是一本引人入胜、令人惬意的读物吧?透过诗化的、散文式的语言,我看到闻先生自身具有诗人的激情、学者的渊博、哲人的深思和画家的审美,不禁钦佩起来。

后来我发现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读常有新体验,次次都觉酣畅。原来,字里行间的诗意美是让我倾心的外在,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是这部著作给人常读常新之感的内核,且使其拥有不可动摇之地位。

首先是“杂”,“杂”在内容涵盖广,却并非毫无逻辑。其中,有对初唐诗风转变的研究,勾画出初唐时期诗歌演进的清晰轮廓。有对诗人的论说,从历史的崭新眼光对二者的诗风做出精准与富于诗意的概括。还有考据文字,或新见颇多,或是开创性力作。有给杜甫作的传记,即使有未完成之遗憾,也足见笔意灵动与人物神形俱现。还有文学批评,比较中英两种语言和诗体。短短九篇,浑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在“博”。闻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规模之大、用力之勤非常人可比,他对唐代文学的独创性主张也是以他脚踏实地的潜心钻研为支撑。从杜甫开始,他的研究工作就上溯到了《诗经》和《楚辞》,然后才又逐步下及于唐代。正因为他的历史性眼光、进步的世界观和“校正文字”“诠释词义”“说明背景”的扎实落实,整部书才能有理有据地破陈说而提创见,把握唐诗的动态性发展,这是何等的开拓性贡献!

在新学期里,我同时学习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在现当代文学中又见此书名。老师说,《唐诗杂论》是闻一多作为诗人对古代诗歌与诗人的理解。回想所读,的确如此。他对唐朝几位诗人的研究有大的历史眼光,也有温和的平视的眼光,能看到每一位诗人的普通人的一面。“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的方法很接地气,人在时代中,时代同时属于人。

学习明清文学时,我想起在《贾岛》中,作者看到贾岛是“在这古怪制度之下被牺牲,也被玉成了的一个”,洞见“每个在动乱中灭毁的时代都需要休息,也都要全部地接受贾岛”。在古代文学史的学习走向尾声时,我将分段的学习连成一片,更觉这是真知灼见。此外我又想到两篇考据文章中,作者更是跳出诗人自身,把眼光注射到当时的多种文化形态,看到诗人所在时代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穿越回诗人所在的真实时代去看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就像在他们身侧与他们一起回溯一生,这种研究不仅是在古代文学领域,在整个文学领域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这种对“知人论世”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诗歌与生活的关系这一文学的根本问题的探讨,让我从了解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诗密不可分开始,看到诗人喜怒哀乐的鲜活人生,最终领悟到诗人的诗情与诗心,使整本书细腻又柔软、阔大又深沉。

再后来,我也对闻一多先生有了更多了解。收于此书的文章大都作于上世纪20-30年代,闻先生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是在中华民族正经历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进行的。书中有对民族文化的总体探讨,也有对传统的严肃批评,这批判和反思,何尝不是植根于他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赤子之爱呢?

他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和一切不合理成分,而这正是对文化的深沉的爱的体现,他在上世纪对“新格律诗”的提倡正是他批判后的继承,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他自身的创作主张和实践无疑是一次不可或缺的反拨。他在《唐诗杂论》书中所宣扬的“生活欲”“诗的骨格”和他自己诗作中“新事物能穿透惰性的旧事物”的希望、爱国爱民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回到自身,我意识到,我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为的是能够把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联结起来,找到我们自身文化的根脉与辉煌,然后让整个国家和民族得以迈着昂扬的步伐向未来前进。

我们有如此博大精深、灿烂悠远的文化,我们有一代又一代仰望历史星空、脚踏深厚大地、守护文化根脉的后来人,相信只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必将谱写当代华章,让美好辉煌的诗歌无限地续写下去。

(作者为公费师范生院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