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白鹿争鸣

哀牢山爆火:“探险式”旅游需谨慎

作者:本报记者  郑圆    
2024-10-15     浏览(44)     (0)

国庆期间,博主“山取画材”独自进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不少网友惊讶于其中的凶险,感觉仿佛在看一个探险视频。神秘的哀牢山以这样的形式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独特的原始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好奇心满满”的游客在国庆假期前往该地一探究竟。

由于大量游客涌入,原本人烟稀少的“禁区”哀牢山变得人满为患。10月5日,#哀牢山堵车#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更有网友表示:“这下真是‘想你的风吹到了哀牢山’。”

突然爆火的哀牢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这里保存了世界同纬度面积最大、人为干扰最少、最完整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区域被开发为风景区,有较为配套和安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但大部分森林仍处于原始状态。

10月5日,景区发布安全提示,称哀牢山深处危险,别贸然前往未知地带,未开发区域不要深入。

即使景区已经发布了明确的禁止规令,但仍有部分游客无视警告,铤而走险,最终落得个皮破血流的下场。事实上,这样的“探险式”旅游在这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案例。

例如,在先前,外来游客为寻刺激另辟华山攀爬路径而受伤,陕西渭南大学生夜爬华山受伤,去年海南陵水女子在陵水黎安镇虎岭攀爬未开发平台坠落等等。

游客选择这样的“探险式”旅游,有可能是出于自身的猎奇心理,在平淡的生活里寻求刺激感和新鲜感,或者是出于探险精神,想借此挑战自我的极限。另外,在短视频爆火的当下,有游客会抱有从众心理,认为他人都能平安从禁区出来,自己也可能不例外,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不了解内部真正的凶险。

发掘地区旅游资源,享受旅游价值固然可取,但断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去冒险。若不及时矫正这种心理,放任其愈演愈烈,最终极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以用“探险式”旅游的方式来挑战自我的极限,但万万不能挑战安全的极限。纠正无视安全的“探险式”旅游,除了景区实行政策,明确危险标识外,还需游客矫正自我心态,认识到探险旅游的危险,提前做好探险旅游的准备,提高警惕,敲响警钟,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