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山学院 - 《黄山学院报》

探索生态创新之路 点亮绿色发展之光

——访我校第六届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

2024-10-30     浏览(110)     (0)

近日,黄山学院第六届大学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暨2024年“华骐-宝绿杯”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圆满落幕。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洪伊静、张烨、张雨昊、张飞、汪厚发五位同学以《负载型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控制合成及在脱卤反应中的应用》这项作品在本次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展现了我校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创新精神。

同德则同心 同心则同志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这既是王安石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也是许多人对自然美景的一种向往。此次大赛恰恰体现了绿色发展的中心思想,所以当被问及参加此次比赛的原因时,队长洪伊静这样答道:“我们参加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成员都心怀着对于国家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想法,希望能为国家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怀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在指导老师黄飞的组织下,团队于9月份成立,经过激烈讨论后,最终确定以“研究纳米催化剂”项目为主题,开始准备比赛。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构成创造的气候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负责人的2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洪伊静负责工作的总结与PPT的汇报工作,成员2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张烨主要负责产品与研发的方向,以便团队对此次比赛内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成员2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张雨昊、张飞、汪厚发则负责初级报告的修改、润色和审核工作。大家各司其职,明确好各自任务后便开始投入到比赛当中。

舍其旧 谋新事

敢探未明的新理,即创造精神。不同于传统的环保方式,洪伊静团队选择从纳米催化剂入手,探寻新型环保方式。纳米催化剂是一种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催化剂,用于净化空气的新型技术。相比于传统催化剂,它具有更大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同时由于其小巧玲珑的体积,也更加节约材料成本。这些纳米材料不仅具有高效的光催化反应能力,而且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水处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后,比赛进程便开始顺利进行。在黄飞老师的严格带领下,大家不断地修改审核文档内容,丰富完善幻灯片资料,以高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当中。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他们迎来了最终的考验。

“你们这个项目的优点在哪里?”比赛当天,台下的一位老师突然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让洪伊静措手不及,她站在讲台前,手持激光笔,面带微笑,语气自信而从容,侃侃而谈道:“反应以去离子水作溶剂,绿色环保无污染,可以在自然环境任意条件下进行。而且该催化剂贵金属用量较少,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从源头上解决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虽然指导老师说可以修改得更加完善,但这个建议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验。“其实我一开始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出现错误。但当我想起黄飞老师平日的鼓励和大家相互打气的场景,我就没那么害怕了。”洪伊静笑着回忆道。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这些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学习,正是他们获奖的关键。

日往月来 终则有始 

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此次获奖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必然是令人欣喜的结果,他们都表示希望能再接再厉,在下次比赛更上一层楼,争取获得更加出彩的成果。洪伊静还补充道,团队成员是团结一致的,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共同解决。而且各位成员的做事态度都十分积极,做事充满活力与激情。而且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团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个项目都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一个研究纳米催化剂项目的团队,他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才能持续拥有成果。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鼓励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实现团队和个人价值的双赢。同时他们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团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