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服务一线 练就兴农“真本领”

作者:农学院  郭浦筱    
2024-11-08     浏览(59)     (0)

作者在齐河县驻村工作期间,积极参与调研推广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作者还制作接地气的PPT和视频,向村民普及农业知识,并撰写了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工作日志。团队事迹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而齐河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正是我的家乡。作为一名科技专员,今年暑假我与7名同学在驿站进行了 7天的驻村工作,下面是我的驻村故事。

2024年寒假,我回到齐河,收到坟台村村民赵大哥发来的消息,他说,最近连日大雪,部分不受阳的麦苗已经受冻了。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我向学院的小麦专家李勇老师求助,李老师在大年二十九那天带着我们直接来到了赵大哥家,在田间地头指导我们查看小麦长势,去气象局查看近期天气情况,并给出了“等天气转晴,赶紧追肥、叶面喷肥”的补救措施。

今年3月份,我依据所学知识,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不断提醒他,当前正是小麦陆续进入返青到拔节期的关键阶段,此时是茎叶生长最快,需肥量最大的时期。可以追加尿素等肥料提高小麦的成穗率,还要注意除草,做好田间管理。麦收时,赵大哥发来消息说,“多亏了咱农大的老师和你这个大学生科技专员,我家的小麦大丰收啦”。赵大哥的消息让我备受鼓舞。

7月25日,我再次来到驿站开展工作。通过走访得知,齐河县的作物病虫害与新栽培技术的推广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齐立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740亩高产示范田中进行了 7天的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这些天我与公司工人同吃同住,克服高温和大雨等困难,巡田检查、土壤检测,详细记录分析玉米与大豆的病虫害情况,深入学习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原理与机械的使用,并详细绘制了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科技创新核心基地的布局规划示意图。十一期间,我再次回到这里,和公司共享“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喜悦。虽然皮肤被晒得由黑变红,但是能够运用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服务家乡生产,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在乡村一线涨知识、增才干外,我还积极参与调研推广活动,努力把“无字之书”变为“有字之书”。

在齐河,我们赴两镇四村开展调研,完成了100份调查问卷、走访了80余农户,撰写了4万字的调研报告,邀请陈建省教授、刘琪迩老师和奇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代表、周围村镇负责人等,开展了专题座谈会,共同探讨当地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求清单及应对策略;访谈了当地种粮大户李建国,详细了解当地土地流转政策、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技术状况等,完成了企业访谈报告,形成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选用更多抗病高产新品种等可行性建议。

驻村期间,冷校长还专门来到德州看望我们。校长对我们说“用心观察家乡变化,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打造科技驿站,希望同学们将在驿站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得到的收获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课题”。听完校长的殷殷嘱托,结合实际,我选择将齐河小麦栽培作为自己的毕业课题,真正践行将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此外,作为科技专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传达给农民。考虑到当地部分村民普遍年龄偏大,我们制作接地气的PPT和视频,采取多种形式为大家讲解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作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我们面向村里的儿童科普作物育种和栽培知识,讲解一株小麦从萌芽到收获的过程、什么品种的玉米更好吃等问题,同时给孩子们讲述了李振声院士 “矢志攻关 筑牢大国粮仓”、李晴祺老师26年驯服一头牛”等农业科学家一生奉献农业的故事,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学农报国”的种子。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驿站建设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撰写了1万多字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工作日志,团队事迹获中国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39次,累计阅读量超过30万。

感谢学校为我们打造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磨炼品格,增长才干,更加深了对于“学农为农,强农兴农”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