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调研中能够见证家乡的蜕变,传递家乡的诉求,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自豪的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讲道:“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带着这样的希望和嘱托,去年暑假,我参加了“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暑期大调研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对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的何家村、大桥村和晓望村等五个村收集调研问卷617份,了解家乡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练就兴农本领,今年7月,我继续回到家乡,成为青岛市平度市新河镇小灰埠村的科技专员,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校乡村振兴驿站建设。
在新河镇驻村实践的七天时间里,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们带领我们同新河镇农业农村局沟通对接,住在村里的民宿,吃着“大锅饭”,与农民叔叔阿姨们一起下地干活。作为一个城市孩子,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农户家里、走入田间地头,烈日当头、挥汗如雨,我发现原来干农活是对身心的双重磨炼,但同时我也真实地感受到当地村民对我们科技人才的需求。
在驿站建设座谈会中,我们了解到了新河镇的特色非遗产业———草编。在之后的工厂走访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草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现产业长期存在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足、缺乏销售人才打开销路等问题。令我自豪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专业所学,帮助当地解决农业生产销售中的一些问题。
针对设计难题,学校专家教授带领我们一起制定草编产业发展方案,对接艺术学院师生参与样式设计,将现代国潮元素融入包装,着力打造设计理念前卫、销售渠道广泛的工艺品。针对销售难题,我们决定发挥专业优势给草编举办一场乡村振兴驿站电商直播兴农活动。我们将草编产业发展与团队荣获 “挑战杯”省级金奖的“数智筑农”项目联系起来,瞄准项目的运营模式与该场助农直播活动的契合点,从产后维度帮助农民进行直播带货,扩大销售渠道。
在两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实现观看与点赞人次两万余次,商品曝光万次以上,最终收益一千六百余元。直播结束后,我们看到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几个村里的大娘开心得合不拢嘴,拍着我的肩膀说:“真不愧是咱家的好姑娘!”能够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正是给我们最好的回馈。
整整一周,我的驿站工作日志承载了满满的回忆,有初来的新鲜劲儿、有走访调研的数据分析、有清晰的日程安排、还有收获的所思所感。之后,我们的驿站建设获得山东教育新闻、闪电直播间等多家媒体报道,受到了社会媒体、师生等的一致认可。直到现在,我依然通过微信群来保持和新河镇村民们的联络,与乡亲们唠家常、解疑难,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始终牵挂着驿站的建设情况。
十一假期前,我注意到了校团委呼吁科技专员们返回乡村驿站的倡议。我和同学们一拍即合,决定返乡的第一站便是新河镇,我迫不及待地回到草编工厂,了解近期的电商销售情况,把专业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的更适合当地草编生产销售的经验带给村民们,也在返校的路上带回了不少新样式的草编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从初次参加的懵懂探索到今年的全身心投入,带给我的是心态的成熟,也是行动的蜕变,实践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所得到的收获更是非常珍贵。作为一名学生科技专员,我与同学们齐心协力,把田间、工厂当作实践课堂,我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终于我得以在这养育我茁长生长的一方土地继续耕耘。
今后,我们将担负起山农学子的责任,以挺膺担当的姿态深入基层一线,用最美的青春扎根基层、回馈家乡,将眼皮贴近地皮,将青春扎进土地,秉持“自找苦吃”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