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时特别点赞了一句话: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同年6月,我主动报名参与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走出“象牙塔”,踏上“泥土地”,去自“找苦”吃。
作为郯城县三个镇的实践调研团组长,在调研初期,我发现村子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年迈老人,没有或者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因此我们变通数据采集方式,将问卷打印出来,让村民现场填写,最后再由我们统一上传。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完成114村和村内360家农户、21家企业基本情况的信息采集工作,做到了100%全覆盖,我竟在“自找苦吃”中尝到了甜味。
高标准完成调研问卷 “规定动作”外,我们还高质量地开展了“自选动作”:先后开展了“沂蒙精神红色宣讲”“传统非遗玩具上色”“带领沂蒙小学堂的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并被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个人也荣获了“优秀个人”“优秀团队”“优秀报告”等荣誉。当看到自己的实践经历被编辑成册,采集到的数据整理成山东省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7月,我又报名参加了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活动,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专员,与莱州特色农业服务团的小伙伴一起,再次赴莱州驿道镇开展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活动,围绕“六个一”工作要求开展调研。我结合自身专业所学,重点开展了“健康饮食,食品安全伴我行”主题讲座,“八月丰收忙,摘梨我来帮”志愿服务等活动。
一次入户走访时,张奶奶跟我说,一直生活在本地的她喜欢吃面条,但因为有糖尿病不敢多吃,十分苦恼,这使我发觉低升糖面条在农村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而我开展企业实地劳动实践的百瑞佳食品公司就是当地比较大的一家面制品生产企业。于是我主动与企业研发人员沟通,同时也积极联系食科学院郑振佳老师,确认“开发低升糖面条方案”的可行性,寻求技术帮助。
8月4日,郑振佳老师来到企业进行乡村驿站挂牌座谈会时,就研发一款低升糖挂面产品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郑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我们围绕原料选择、配方调整、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开展了研究。通过不断调整原料比例,监测升糖数据,我们形成了初步的研发思路。国庆节期间,我跟随郑老师到驿站回访时了解到,低升糖面条已经进入到样品小试环节。
因为有了低升糖面条的发展规划,公司需要建设一条对应的生产线,希望我们可以提供参考方案。这与我的毕业设计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我将毕业选题定为了 “低升糖挂面产品的开发及工厂设计”。目前我正在绘制生产线草图,模拟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计算设备所需的生产参数等,设计完整的生产线。明年6月,我将会回到乡村振兴驿站进行毕业答辩,更好地展示毕业设计成果。因此我与企业之间的第二次 “双向奔赴”就这么“愉快”地达成了。
乡村振兴驿站的建设为学校搭建起了服务 “三农”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践行知行合一的“沃土”。回顾我的调研成长经历,从一开始的实践小白到最后将毕业论文写在乡村振兴驿站上的毕业生,126个乡村、企业和社区的足迹汇总成的,不仅是6万字的调研报告和14张社会实践类荣誉证书,更多的是我与乡村驿站之间的那份“情”。
未来,我将继续扎根乡村和企业一线,保持这份热情和决心,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让大家知道,我们有能力写好乡村振兴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