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揭晓了全国首份《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其中,“新河草编”这一承载着四百年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耀上榜。下课铃声刚落,2022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于馨悦便迫不及待地将这份喜讯传递给了正筹备暑期调研的伙伴们。他们的目标,是在“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平度市新河镇,揭开“新河草编”的神秘面纱。
七月流火,于馨悦与团队亲眼见证了新河草编的独特魅力———简单的玉米皮与秸秆,在匠人灵巧的手指间上下翻飞,编织缠绕间,一个个精美的草编包、实用的收纳箱逐渐成形。依托乡村振兴驿站平台,他们迅速行动,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商助农直播。镜头前,他们化身为热情的带货主播,满怀激情地向观众展示着产品的独特之处,讲述着这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瞧,每一款草编包都是匠心独运,既美观又耐用,这是跨越四百年的智慧结晶,每一线每一扣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随着讲解的深入,草编作品迅速售罄,村民们的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与由衷的自豪。于馨悦感慨道:“每深入了解一件非遗工艺品,就越能感受到与时代共鸣的幸福。我们将继续秉持先锋精神,不做旁观者,学习兴农之道,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
在山东农业大学,这样的青年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穿梭于运河之滨,漫步梁山之间,用双脚探索历史足迹,用心感受文化精髓。在乡间课堂,他们学习并传承着非凡的传统技艺,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新篇章。
挖掘非遗文化魅力
草影斑驳间,学子们的足迹轻踏乡间小径,探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匠人的精妙心思。“非遗微风”团队再微山县吕蒙村偶遇了温馨的布老虎制作技艺,此技于2008年荣获国家级非遗殊荣。这里的布老虎,不仅是孩童嬉戏的伙伴,更承载着守护健康、祈愿平安的深情厚意。在老匠人的悉心引领下,队员们也上手学习,从布料挑选到剪裁缝纫,再到精细装饰,每一步都倾注了无尽的耐心与细腻。老匠人与学子并肩,将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期许,一针一线编织进这些活灵活现的布老虎中。
与此同时,在“中国工笔画之乡”巨野县的菏泽市,另一支名为“花开富贵,久伴同行”的实践团队,正深入探索工笔牡丹画的产业奥秘。这里,农民画家以锄为伴、以笔绘梦,他们的作品如同盛开的牡丹,绚烂绽放于全国艺术市场。团队参与北彭堂村的公益培训,目睹了亲子间共绘牡丹的温馨场景,画笔下不仅绘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更见证了农村家庭通过文化实现就地致富的幸福篇章。此行不仅拓宽了队员们对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的认知,也让青春与文化的火花,在巨野这片沃土上绚丽绽放。
而在青岛即墨区的移风店镇,大欧村以江北鸟笼加工专业村之名悄然崛起。“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团队踏入这片古韵之地,首先被其独特的鸟笼文化景观所吸引,古朴建筑与创意路灯交相辉映。在纪念馆内,老艺人深情讲述着大欧鸟笼的历史与传承,那份对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令人动容。
昔日“大欧鸟笼进京”的荣耀,如今已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大欧村通过景观升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了展示中国民俗民艺的独特窗口。学生们感慨颇深:“乡村振兴需汇聚多方力量,作为农业高校的青年学生,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探寻运河之畔古韵新章
桨影悠悠,水波涟漪轻漾,千年运河悠然承载着思政育人团队的小舟,穿梭于历史长廊与现代风光之间,停泊在微山湖大运河博物馆岸畔。这所独树一帜、依河而建的博物馆,如同璀璨明珠,为“运河之都”济宁再添辉煌。
步入馆内,队员们仿佛踏入了一卷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每一幕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京杭大运河的浩大工程重塑了这片土地的水文脉络,于鲁南之地孕育了碧波万顷的南四湖。运河之水,流淌着历朝历代的记忆,微山湖文化与之交相辉映,共同书写了繁荣与兴盛的篇章。”博物馆讲解员的娓娓道来,让队员们对这条古老运河满怀敬意与憧憬,他们誓言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深入学习历史,传承文化血脉,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离开水的柔情,转而探寻山的坚韧,“水浒之韵”实践队踏上了探访水浒文化的征途,抵达了水泊梁山这一文化圣地。此地建筑古朴,街道布局尽显宋代风情,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水浒传》中那热闹非凡的世界。队员们纷纷赞叹,这里不仅是追寻水浒遗迹、领略水浒遗风的绝佳之地,更是感受那份忠肝义胆、英勇智慧的精神家园。
在梁山,实践队有幸与当地的文化学者深入交流,学者们以其深厚的研究为队员们讲述,让水浒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卓越的艺术价值得以全面展现。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水浒文化绘画活动,更将这份文化传承的火焰传给了下一代。队员们携手孩童,以笔为舟,以墨为帆,将水浒英雄的英勇事迹与高尚品德绘于纸上,让忠义、勇敢与智慧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此刻,他们深刻意识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需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回归田园诗画农耕智慧
一叶一茧,孕育自然生机。中国,作为茶文化的摇篮,其深厚的底蕴源远流长;而蚕桑文化,则自远古新石器时代起,便在黄河与长江的怀抱中悄然萌芽。走进田园,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深深触动了山农学子的心弦,实践队伍对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文化满怀敬仰。
在青岛市即墨区瑞草园,黄奕鹤和团队在茶园里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学习。他们记录茶树生长的土壤需求、灌溉方式,体验栽种和修剪茶树的过程,理解萎凋、杀青、揉捻、发酵等每个环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队员们的舌尖品着不同茶叶的独特风味,身旁包围了悠悠清香。黄奕鹤说:“每一叶茶都是自然的恩赐,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祖先无尽的智慧。茶文化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我会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家乡实践中,在田园里学习、在产业中历练。”
同时,在济南市莱芜区的桑园公社,春蚕精神的传承正如桑叶般茂盛生长,在齐鲁大地上发源的柞蚕,历经两千多年仍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破茧成蝶三下乡”服务队深入公社,充分挖掘柞蚕历史文化价值。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亲子乐园、桑树采摘园、廊架进行景观节点保护设计,在公社主要区域进行“春蚕精神”墙绘设计,制作宣传视频传承农耕文化,开展了系列基层服务。
立足于齐鲁之邦的山农学子,怀揣着不屈的信念与青春的炽热,他们踏遍千山万水,深入每一个村落,将广袤的田野视为永恒的学术殿堂。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他们追寻着技艺的薪火相传,从中领略到民间深邃的智慧之光。他们积极投身于实践的热潮,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共同脉动在推动乡村繁荣发展的强劲节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