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工程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报》

唯善永存

作者:●机电工程学院/任金雨    
2024-10-25     浏览(61)     (0)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张嘉佳的《天堂旅行潮》的喜爱,以及对希望和善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思考。作者从书中得到了启发,并反思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他提醒我们要心怀希望,在人世间传递善良。

特别喜欢张嘉佳的《天堂旅行团》。为什么喜欢呢?我说不上来,或许是被书中蕴含着的善良和希望触动到了心灵吧。

小说讲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平凡却惊心动魄的人生。几乎要被生活碾压成泥的主人公宋一鲤,意外踏上一场有关生命意义与救赎的治愈之旅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物有很多。有生活诸事不顺的底层人,有身患绝症的小女孩,有表面光鲜亮丽的大明星……形形色色的人被一根无形的纽带连接在一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活艰难。不是指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指精神上的迷茫。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都在尽可能地向周围的人传递着善良,善良带来了感动。

由《天堂旅行团》,我又想到了余华的《第七天》。如果说这两本书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大概就是两本书的主人公结局都很惨吧。我不太喜欢余华的《第七天》,虽然我并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第七天》中揭露的社会现实太过残酷,缺少了生活中美的感受,还有对于生活的希望。而希望和善良,正是《天堂旅行团》的主题。

不仅如此。希望和善良也是西方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西方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有一部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科波菲尔的成长经历。在童年时,大卫被继父赶去做童工,生活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希望。做童工时,尽管生活困苦,但他还是愿意去帮助他人。因为善良,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莫斯科的弗拉其米尔小城中,有一座教堂,教堂里有这么一幅壁画: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教堂。岁月在她脸上刻满了沧桑,但唯有那双眼眸依旧充满希望。这幅壁画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的大画师安德烈·鲁勃摩夫。由此,我不由地想到了迟子建的一句话:“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生活中,时常能听到身边有人抱怨生活的艰难。每当这时,我都会为这些人感到惋惜,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艰难,而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生活的艰难,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希望与善良。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活中,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多么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和善良,那是你走出生活困境的唯一出路”。希望和善良本就是一体的,因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才愿意去传递善良;因为传递了善良,所以生活才会更有希望。

生活不易,方寸点滴之间皆有大美。美在希望,美在善良。让我们心怀希望,在人世间传递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