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槐荫:历久弥新色,深处一抹红
2024 年 10 月, 井冈山大学校报记者团记者一行人来到退休干部、“五老”宣讲团成员刘槐荫家中进行访谈。走进刘槐荫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光荣之家”的门牌,柜子上摆放的聘书和奖章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 彰显其退役不褪色的风采。 作为一位曾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老兵,退役后,刘槐荫埋首于文字工作,退休后更是积极成为“五老”宣讲团的一员,不断发挥余热。刘槐荫的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诉说着那些年的烽火连天,也映照出如今的和平安宁。
参军入伍,赤心报国
1969 年, 刘槐荫的老家安福县招募新兵, 在参军热情高涨的氛围感染下, 刘槐荫怀揣着为国奉献、 当兵光荣的赤子之心报名入伍, 在最后一个名额的竞争中, 年仅 17 岁的他脱颖而出。“当时大家都以穿军装为荣, 社会上也流行穿解放鞋和军绿色,” 刘槐荫说,“我很自豪我成为一名军人”。在入伍后, 他跟随部队来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就此开启了他将近 26 年的军旅生涯。
1979 年 2 月 17 日,刘槐荫所在的 54 军 161 师横穿老挝正式向越南进发。 此时的部队正依照上级指令向650 高地迈进(因海拔为 650 米而叫 650 高地),而刘槐荫所在的尖刀二连则作为先锋部队进行探路, 同时作为穿插连,肩负着攻下 650 高地的艰巨任务。
在部队,刘槐荫作为指导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越南战争中以其残酷激烈而著称的最后一战———谅山战役。回忆起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刘槐荫仍记忆犹新:“最后几场战打得十分艰难,子弹就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草比人还高,掩体也不多”。在谅山战役期间为抢占 650 高地,连长王玉琪带领二连全体成员尝试过正面进攻、夜袭、从两侧悬崖峭壁攀岩而上等多种方法, 甚至还提出过组建敢死队的想法, 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刘槐荫急中生智想到了抗美援朝电影《向我开炮》中的情节,向连长提出和相距几十公里外的炮兵部队求援,以重炮轰炸的方式摧毁敌军火力点,但重炮射程范围有几十米甚至一百米的误差,而我方部队离敌军只有五十米,开炮就会被误伤,不开炮就没办法攻下 650 高地。 一开始,营长以保障部队战力完整为由拒绝了,但刘槐荫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误伤就误伤,重要的是要完成上级的指令”。在多次协调之下,营长同意了这个提议,而刘槐荫所在连队后撤三百米,需要掐着炮火刚停歇的点立即发起冲锋。
当最后一炮在敌方阵地炸开,匍匐在地的司号员奋力吹响冲锋号,整个部队重新发起了冲锋,战士们跨越生死线,奋勇向前毫不畏惧,终于彻底击碎敌人的铜墙铁壁,成功攻占了 650 高地。 在之后的表彰大会上,刘槐荫所在的连队荣获集体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尖刀英雄连”的称号。 1986 年,部队安排刘槐荫组织编写有关基层连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材料的工作, 还邀请了河南广播电视台对此拍摄纪录片。
回首这段烽火岁月,刘槐荫有些出神,想起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这场仗打得很不容易,我的通讯员———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战争是残酷的,当兵上战场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任重道远。 中国的和平发展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
解甲投戈,潜心工作
1994 年,刘槐荫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在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委机关报《井冈山报》开启了他 6 年的报社工作。 在采访中,他向记者强调,报纸是国民读物,报纸文章兼具文采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可读性与启发性,一定要有实际意义才能做好引导国民大众的工作。在报社工作期间,刘槐荫进一步积累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这段经历不仅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成为了同事们眼中值得信赖和尊敬的领导者。
2000 年,刘槐荫就任井冈山医专的副校长;2003 年,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校组建为井冈山学院,同时筹建井冈山大学。 2004 年,井冈山学院工学院(原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医学工程系合并)组建后,他担任工学院党委书记一职,翌年,刘槐荫开始负责《井冈山学报》的工作;2007 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井冈山大学的挂牌仪式,刘槐荫一直陪伴着学校走过漫长岁月, 见证每一个意义重大的时刻。 刘槐荫说,“我最喜欢我们的学生会堂,它两边展开的样子像振翅的雄鹰,就好像我们学校那充满希望的未来”。
尽管彼时的工学院师资力量薄弱、条件艰苦,但是师生的精神十分富足,刘槐荫积极推动工学院的文化建设,亲自倡导并创办了工学院的院报月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 同时,他还经常撰写文章刊登在工学院的院报上,其中不乏游记佳作,长篇通讯《责任》与报告文学《康博士与他的创新协会》这些文章不仅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刘槐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热爱生活的心态。提起工学院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刘槐荫坦言:“那段时光虽然辛苦,在每一位师生的辛勤付出,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工学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始终不断进步。 ”
心系后代,初心未改
2023 年,年逾七十的刘槐荫并未闲下来,身为吉安市关工委关爱报告团团长的他被推荐至省关工委关爱报告团, 成为江西省首批老兵宣讲团成员之一。 他的宣讲足迹遍布吉安,内容涉及党政故事和他自己的从军经历,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听众在感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过去的刘槐荫连打字都不熟练,制作 PPT 时常常需要向办公室里的年轻老师、学生请教,而现在他制作的 PPT 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如何才能把故事讲的深入人心、让学生们听得更生动有趣才是刘槐荫主要思考的方向,灵感来时,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饭也忘记了吃,浏览器上一条又一条的搜索记录,电脑桌面上有着数不清的文件夹。
六十多场的宣讲中, 在新干二中和井冈山映山红小学的两次宣讲经历让他记忆犹新。整整两个小时的宣讲,在座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出席活动的领导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尖刀二连抢占 650 高地的故事,在场的听众无一不被感动,当时出席活动的新干县关工委主任甚至眼含泪花。刘槐荫深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他们了解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真实事迹,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因此,他特别注重与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交流,也积极投身到宣讲事业中去。
刘槐荫从连队里的指导员,到报社里从事传媒工作,再到学院里任党委书记,退休后又在宣讲团中发挥余热。他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在谈到为何宣讲时,他显得格外激动。他说:“现如今,我们总是关注后代的文化教育,忽视了他们的思想教育。 共产党也是一个家,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有助于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和睦相处、团结一致。 这也是我宣讲的初衷。 ”
采访的最后,刘槐荫深情寄语井大学子: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奋斗的最佳时期。我希望你们能够珍惜青春、奋斗青春,在反思中成长、在磨砺中前行;同时,你们也要把握自己、把握方向,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自己、成就未来,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人优势,成为一颗有我不多没我不行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