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颅脑肿瘤与创伤外科门东海主任医师手术团队成功为一位运动中枢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了显微全切除手术。这也是粤西首次零损伤分离中央沟并进行深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全切除手术。
千钧一发运动中枢长了巨大肿瘤
患者为50岁中年女性,因“自觉乏力肢体半年”入院。入院后,治疗团队予以及时完善各项检查。多模态MR提示:左侧中央区———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占位并卒中,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可能性大。
结合患者查体及病史情况,考虑诊断:左侧中央区———基底节区海绵状血管瘤。科室许成杰、肖健齐、陈兵主任医师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科内讨论。讨论认为手术难度很大,难点包括:1.肿瘤较大,强化明显,提示肿瘤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可能较多。2.肿瘤位于中央沟底,毗邻中央前回(运动中枢)、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皮质脊髓束等重要神经结构,一旦损伤,极易术后偏瘫、偏身感觉障碍。3.肿瘤位置深在,暴露困难,其表面脑皮层均有重要神经功能(运动、感觉),造瘘手术会遗留严重后遗症4.该区域血管结构复杂,动静脉交错,要做到无伤手术且全切肿瘤非常困难。5.操作空间狭小,对主刀显微精细操作及团队配合要求极高。该类患者往往采取保守观察,待肿瘤反复出血且出现明显肢体瘫痪后再进行手术,该过程中往往经受长期的焦虑、恐惧折磨,且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困难。
抽丝剥茧 多种技术融合巧除隐患
手术团队结合软件和硬件条件,将疗效放在首位,决定放弃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央后回入路(弃感觉保运动),选择操作难度极大但患者受益最大的经中央沟入路(感觉运动一个都不能少)。
“中央沟”因其前方的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和后方的中央后回感觉中枢而为每一位医学生熟知,沟内走形的中央静脉及中央沟动脉则为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提供血液回流及血供。选择经中央沟入路,对手术团队的显微技术、手稳定性、镜下配合要求极高,稍有差池极易偏瘫。
手术在我院麻醉科保驾护航下,手术室团队配合完成。门东海主任医师、吴伟川博士、李枭鹏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充分贯彻术前预案,历时8余小时,为患者进行了高质量的显微手术。术中采用先进的神经导航定位、术中彩超实时引导(超声科陈成洲医师),在神经外科高清显微镜下进行了肿瘤全切,相关神经血管结构保护完好。患者手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废损,四肢肌力、感觉正常,在颅脑创伤与肿瘤外科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病情康复并顺利出院。
(供稿:颅脑创伤与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