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我心归处 生生不息

作者:赵雅琴    
2024-10-28     浏览(49)     (0)

本文讲述了敦煌的守护者们和他们的故事,包括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他们为了保护敦煌的壁画和文化遗产,坚守大漠,燃尽了自己,照亮了洞窟。敦煌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代表。

在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上,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个行走在墙壁上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做敦煌。关于敦煌,我曾有过无数的想象,大漠石窟,落日黄沙,羌笛胡笳……但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它会被称为“中华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又会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自信的代表,仅仅是因为那些抽象得让人无法理解的壁画?还是因为那些被风沙侵蚀得破败不堪的石窟?

直到我读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我才感受到文化真正的灵魂,直到我了解了敦煌背后的故事,看到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执著,我才顿然懂了敦煌背后的那份沉淀与厚重。

时间被拉回到那段艰辛的岁月——那是 1943 年,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常书鸿像苦行僧一般,披着老羊皮大衣 ,冒着凛冽刺骨的冷风,坐上一辆破旧的老式装载卡车,就这么走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抵达了敦煌,抵达了他心念已久的莫高窟。但映入眼帘的是飞扬的沙土、崩落的洞窟、剥落不全的壁画,常书鸿看了后心痛不已,但他立志守护这片黄土地的决心却格外坚定。

莫高窟珍藏北魏至元各朝代壁画 4.5万多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对如此庞大的壁画群一一临摹,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任务很重,生活很苦,蔬菜奇缺,不见荤腥,日日只有咸水面条,却要日复一日地临摹。 没有梯子,常书鸿就用绳子将自己吊入洞内,悬在半空中一点点描摹;没有照明,他就在窑洞口装一面镜子,反射阳光给洞内照亮。太阳落山后,点油灯,照一下,看一眼,画一笔。就这样,他坚持了整整39年。这,就是常书鸿与敦煌的故事。他就是敦煌的第一代守护者。

还有一位“大漠隐士”叫做段文杰。终其一生,他共临摹洞窟壁画360多幅,创下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他就是敦煌的第二代守护者。

时间又来到 1998 年,耳熟能详的“敦煌女儿”樊锦诗此时已经60多岁。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构造“数字敦煌”,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文化。她就是敦煌的第三代守护者。

《汉书》说:“敦,大也;煌,盛也。”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樊锦诗,敦煌这片土地的背后,凝聚的是三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一凿一斧,一笔一画,他们坚守大漠,像一根根倔强而孤独的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这已昏暗千年的洞窟。这就是“莫高精神”,这就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来源。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不止,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啊!

此刻,大漠的风也许正在轻轻吹拂,摇动着九层楼楼角那颗已经响动了千年的铁马风铃。莫高窟的夜晚有些清冷,但却有一种特别的美。当月华初上,看满天星斗,那是敦煌的光彩。

(作者单位 公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