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时期,我有幸得遇明师,他们的渊博学识和引人入胜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我,带我步入知识的海洋。那时我便暗下决心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为了实现梦想,我选择到云南支教。离开学校前,我参加了岗前培训。老师们说,支教要有心理准备,条件会很艰苦。可我当时觉得,不过一年又有何惧。谁承想,到这里刚一个月,现实就让我倍感压力:数不清的教学常规需要完成,当地的学情也需要了解,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也需要摸索……
在当地,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和一个班的责任老师(副班主任),每周平均课时 22 节。每周三的下午我还会前往蚂蚁堆完小训练国旗仪仗队。这段路程往返约为 5 公里,每次小跑着前往也算是一周的锻炼放松。面对一个个青涩懵懂的孩子,我才切实地感受到了一名老师肩上的重担。
虽然我也曾经短期支教,还当过家教,可是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讲公开课,我还是觉得非常紧张。真正站上三尺讲台,才知课堂的不易。课前准备、课上专注、课后总结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而每一环节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我所在的蚂蚁堆中学因为地理原因导致优质生源流失,大多数学生基础较薄弱,怎样将课本深入浅出地讲解便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孩子们想要走进大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基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在教学中,我更喜欢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由于我是新老师,学生对我和我的课堂都充满了兴趣,但我很快就发现他们在我的课堂上虽说更加活跃,但也更加无视纪律。随后我便调整了管理模式,更为严格地要求他们。每周放学时,学生就会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这种朴素的师生情感,让我感受颇深,或许这便是作为老师的独特收获吧。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也开展了家访工作,走进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去深入了解当地的学情、社情。在我看来,教育要办好仅凭学校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了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才能将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有时遇到班级中的后进生,我也会头疼地向朋友们倾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他们也会开玩笑劝我“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但我是老师呀,一名合格的老师绝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情怀与责任。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不知不觉支教已过半,这一年似乎不长。每次看见坐在座位上认真思考的孩子们,我都会想起当年奋力拼搏的自己。我在他们的身上看见了曾经的我,在教师的身份中感悟到了当年恩师的奉献与热爱。
(作者单位 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