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为“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意在教育引导儿童和青少年掌握应对灾害能力,共享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让年轻一代真正成为家庭和社区韧性建设的推动者,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国际减灾日”的全称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3日固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地震如何应对?
在室内
就近躲避,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也可快速跑到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
要趴下,使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但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
远离窗户、镜子、炉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等。
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或用被子、枕头等保护头部。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室外
远离烟囱、水塔、高树、立交桥、高压线、路灯、广告牌等。
被困废墟
保持冷静,保存体力。?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危险物,并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注意户外的动静,伺机呼救,如敲击物体等。
火灾如何应对?
公共场所
拨打119报警,按照疏散指示标志有序逃生,切忌乘坐电梯。
穿过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和墙边,弯腰或匍匐前进。
逃生时随手关闭身后房门,防止浓烟尾随进入。
无法逃离时,应退至阳台或屋顶等安全区域,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
高层建筑
当下层楼梯已被大火封堵时,不要强行下逃,可到天台等安全地点等待救援。
如被困在高层呼救无效时,可在窗前挥动被单、毛巾等物,引起别人注意。
森林、草原
判明火势大小、风向,迅速向火已经烧过或植物稀少、地势平坦的地带转移。
穿越火线时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过。
无法脱险时选择植物少的地方卧倒,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把脸贴近坑底,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下面避开火头。
山体滑坡如何应对?
山体滑坡前兆
斜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
坡体上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倾斜。?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井水、泉水水位突然发现明显变化。
发生滑坡后
保护好头部,向两侧逃离,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遇高速滑坡无法逃离时,不要慌乱,如滑坡呈整体滑动,可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冰冻雨雪如何应对?
步行
步行时最好穿防滑鞋,不在湿滑路面上疾行、奔跑,尽量扶好扶手或其他固定物。
走路时不要把手插在衣服口袋里,以免跌倒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骑车出行
骑车出行要时刻警惕路况,减速慢行。
应保持安全车距,戴好头盔,防范摔跤造成的伤害。
尽量选择无冰、平坦路面骑行,不要猛捏车闸,不急转弯。
驾驶车辆?驾驶车辆应及时安装轮胎防滑链条,低速行驶,在转弯、坡道、岔道处应观察好路况。
要避免超车、减少并线,减少制动次数,尤其避免使用紧急制动。
应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在路口和人行横道时切忌抢行。
冰雹如何应对?
在室内
应将自己置身于安全地带,尽量不外出。在室内应该尽快关好门窗,远离窗户。
在室外
在室外突然遭遇冰雹,要迅速寻找遮挡物,如躲进室内、有封顶的公交车站等暂时躲避。
如没有遮挡物,应采取户外安全避险姿势:半蹲在地,双手抱头,全力保护头部、胸与腹部不受到袭击。可将随身携带有包、文件夹放在头顶,降低伤害。
在开车途中遭遇冰雹,应把车靠边停下,注意不要把车停在可能有大型物体掉落的区域。
远离照明线路、高压电线和变压器,以防发生触电事故,同时注意防雷电。
(宣传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