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试图回忆我对“祖国”这一概念的构建过程。
仓颉的落笔掀起数千年文化的浪涛———“祖国”是隽美秀丽的汉字,在红色的田字格里列正,在历史洪流之中春风化雨,横平竖直勾勒出民族灵魂的本初底色。一组笔画,横竖撇捺,是怀达天下的三尺青锋,是史书泣血的四面裂帛,是五言绝句生花、六句箴言畅达,是千次落笔、万次落墨。一个方块字便是一个天地,恰如“国”字干戈以卫社稷,赤诚愿景,纯净如玉,尽数凝聚于彼此方寸。“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祖国”是万家灯火星星,汇成燎原真情。灯火是光,是热,映照之处,百态民生,欣欣向荣。人们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爱它的秀丽与繁华,也爱它的苍茫与创伤。在这辽阔的热土之上,拥有着世上最饱满、最充沛、最复杂也最质朴的情感,人们用炙热而绚烂的想象,将梦想一一化为现实: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祝融登火、悟空取经……从无到有,筑梦灯火点亮了泱泱古国,也点亮了她光辉璀璨的未来。
提到“祖国”,还少不了中华儿女心中那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爱国,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驱驰,是“大国万象皆吾家”的坚定信仰,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是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牵挂,亦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可奈何。千百年来,战火与硝烟之中,无数人们用鲜血浸染华夏的每一处河山。连天的烽火,却遮蔽不住一颗又一颗牵系家国的熠熠丹心。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雄鸡一唱天下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五十六个民族的紧紧相拥;黄河滚滚哺育无数儿女,长江涛涛翻涌千年浪潮。生于斯,长于斯,我也算是见过了祖国的一二“庐山真面目”,是一舞敦煌,浊酒引点琵琶语,洛神赋不尽这千年的美丽与繁华;是天地沙尘,黄土纵横,腰鼓澎湃而秦腔激昂的热情与真淳;是青砖古墙,白石黛瓦,万水蓬莱如画,才子一瞥惊鸿的娉娉袅袅。我走不遍山河万里,只叹领略不完祖国的风骚。
每一次翻阅嵌满方块字的诗词文籍,便是徜徉在祖国绚丽多彩、深沉醇厚的瑰丽文化之中;每一次置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的山河旷野,便是依偎在祖国母亲宽广开阔的胸襟。民生不再多艰,故乡不用回望,山河早已满眼———这便是我心中自强不息、永恒美丽的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