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报》

共画同心圆,奋进新征程

月是故乡明

作者:中文2003班  姚乐晨    
2024-10-15     浏览(172)     (32)

本文描述了作者在中秋节独自飞往伦敦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不同的风景,但故乡与故国永远是心中不变的参照。作者与朋友在异国他乡共同感受着中秋节的氛围,牵挂着同一个故乡。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本报特开设专栏“共画同心圆,奋进新征程”,刊登优秀主题征文,展示我校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工作者风采。

飞机落地巴林机场的时候,国内正是中秋佳节。上海的台风让航班延误了近六个小时,原本充裕的转机时间也只剩不足一小时。我看了一眼手机,家人的信息早已如期而至,逐一回复后,我的视线被弹出的浙江宣传的推文标题吸引了———“至少我们看着同一个月亮”。说实话,这样一个温柔的标题很难不吸引我。我爱看月亮,不仅是满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光下的人们,会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伤感,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怡然,也会有“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期许……时移世易,人生百态,但千百年来,这些流淌在月光下的纯粹的感情、朴素的心愿却是不会变的。

对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月亮,更是一种意象。读的课文和背的古诗多了,我总觉得月亮就是要和故乡、团圆这类字眼连在一起的,中秋夜的满月尤是。在有限的还有信号的时间里,我匆匆浏览完推文,心里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因为今夜是中秋,也因为离家的伤感、独行的孤单和对未来的憧憬都被这篇短文击中了。

趁着飞机还未起飞,我留下了一条评论。我说在团圆之夜一人飞往伦敦,会让人觉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那么应景。几乎是刚发出,我的评论便收到了很多暖心的回复,有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宽慰我的,有祝我每年月圆时都能有所成长的。飞机开始在跑道上滑行,手机上的信号在一格格退去,凌晨的客舱里一片安静,邻座的外国女孩沉浸在她的电影中———她不知道中秋的意义;即便知道,中秋对她也并无意义。此刻我们虽紧挨着,但情感上却像隔着千山万水。我望着窗外陌生的文字、陌生的灯影,很快,它们也模糊在我的视线外了。

这不是我第一次出国,却是第一次要独自在外生活一年。今年上半年,我和朋友一起去美国访学,因为是学校的项目,并且有好友相伴,加上此行也不过数月,在萧山机场出海关时,我心里的期待实际上多于离别的愁绪。可现在不同,我带着比身体还重的行李,做着要在国外生活更长时间、面对更多未知的心理建设,适逢众人眼中最有意义的中秋节,心绪难免被牵动。

走得越远,对家与国的认同便愈发深刻。它们就像生命的底色,而一路上遇见的风景,皆是底色上的点缀。季羡林先生曾回忆自己在世界各地赏月的经历———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他看到的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

“但是,看到它们,我就立刻想到我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记得小学时,课本中有一篇季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讲他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发现德国人爱花,却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异国风情固然令人惊喜,但祖国却始终魂牵梦绕。正是因为熟悉中国人将花养在屋内的习惯,他才能发现德国人“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不同,对此感到新奇,从中悟出道理。“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小时候我没读懂课文的结尾,为什么作者回忆着德国的风景,却说做了思乡的梦?如今身在异国,却豁然开朗———纵使来到不同的国家,看过不同的风景,但故乡与故国永远是心中不变的参照。我在首尔时曾登南山,在首尔塔下看整座城市灯火熠熠,有一瞬间想到了家乡县城的南峰山,登高望远,亦别有洞天。朋友曾在东京拍下东京塔的照片发给家人,却得到“不如上海东方明珠”的评价。我想,这都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安土重迁,乡愁早已是一种国民性的情绪。当我们身处异地时便会思念故乡,在异国他乡更是倍加想念祖国。

来英国快有一个月,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某天吃饭时,邻居突然对我说起她的伤感,因为她从国内带来的生活用品正在一点点被消耗。这些物品,在英国大多能找到替代,只有几样难以寻觅。然而我明白,她所念所说的,其实是对家、对国的记忆与情感。

今夜和朋友在泰晤士河边散步,看到天上挂着皎洁的上弦月,我下意识地打开了手机日历,发现正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诗句几乎脱口而出。我和朋友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大本钟悠扬的钟声在对岸敲响,浓厚的英伦氛围中,我知道,此刻我们心里牵挂的是同一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