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热,不宜逛景德镇。可我却在瑶里,寻到了独一份的凉爽。
很多人因为方文山笔下那一句“天青色等烟雨”,邂逅了这处千年小镇。浮梁县瑶里镇,一座没有商业化的古镇,是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 “快看!上面挂的是花瓶!”和我们乘坐同一趟车的人惊呼道。以往去的古镇,大多都是张灯结彩,这次还没走到门口,一抬头,我们就猝不及防撞进瑶里准备的惊喜里。经典的青花瓷瓶、红底百花瓷瓶、青釉兰花方瓶,整整齐齐地悬挂在楼与楼之间拉起的绳子上,一条大红鲤鱼穿梭其间,为这处藏匿在深山的小镇添了几分好客的色彩。
信步于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上,我们走过了古镇的矮门,走进一片水墨色的赣派山水里。兴许是来的太早,街道上并没有什么人,两边的铺子刚打开门,老板正摆弄着自己的小摊位。阳光也来凑热闹,在老砖砌的墙上留下点点斑驳。整个古镇,渐渐苏醒。
顺着瑶河往下看,板凳桥将两岸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连接起来,在桥的侧面,挂着描了“瑶里”二字的竹编簸箕。山风裹挟着河风轻轻呓语,闭上眼听着潺潺流水声,脚步就这样不知不觉慢了下来。河边的大香樟树下,留着昨夜没有下完的棋盘,还有两把金黄色的蒲扇。不远处的小孩排队玩着河边垒起的喷水泵,与我随行的朋友雀跃着也要过去排队,而我跟在她的身后来到河岸,用相机定格这一刻,“我们是如此热爱瑶里”。
日头高照,街上人来人往。我轻轻抚摸着古墙上镶嵌的瓷片,视线下移捕捉到那抹正在往上攀爬的绿意,钩织着满墙的寂美。没有大声的吆喝,有的只有轻轻的惊讶和赞美,这就是瑶里的街道。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罗列在街道的一边,老板并不怎么看摊,专注把玩手里莹润的玛瑙原石,或是水晶摆件。有人捧起瓷器问价,他才会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东西,热络地招呼。当然,不只是瓷器,还有各种工艺品,比如陶笛、木龙、编绳……买得多了,老板还会热情地让我们挑几件小工艺品带走,留作纪念。就这样,我们本是轻装上阵,最后满载而归。
瑶里的鱼鳞坝,是小孩子玩水的天堂。而往河流上游走,才刚刚迈入瑶里古镇风景区。灰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化为两岸的栏杆,蜿至森林的腹地。这条路上,只有寥寥几个人。参天古树遮天蔽日,隔绝开夏日的暑气。在未经雕琢的山水之间,我的内心再也抵挡不住对这片宁静的诱惑。只有此起彼伏的“水深危险,注意安全”的广播,提醒我还身处尘世。我们就这样慢悠悠地往前走着,当左边的石壁突然变成一条小溪,我兴奋着跑过去寻找溪边的路。一双手浸入溪水时,沁人心脾的凉意迅速在周身蔓延开来。随手捡起水里的一块石头,方文山果然说的不错,瑶里就连石头都是天青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天青色。
除了宜人的景色,瑶里的美食也是令人回味。我们随便找了家饭店,点上当地的特色菜:苦槠豆腐、马兰头、瑶里酱鸭、瑶里三鲜,再来一个肉丸汤。菜看着有些油腻,吃着确是爽口,尤其是爆汁的香菇,唇齿留香。品尝着他们口中的粗茶淡饭,古往今来,徽饶古道上形形色色的人,我就如他们一样。古镇之古、古道之古,可溯上千年。据说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烟。一把高岭土,烧出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新繁华,这里的一砖一弄,拼凑着窑里千年漫长的岁月。
看倦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这样一处静谧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让我眷念难返。这也许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古镇情节,瑶河的水静静地淌,我的心静静地跳,此刻,我们共鸣。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这里是窑里,也是梦里的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