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荧惑 火星)辰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2.辰极 :即北斗。
3.《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它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并证明了勾股定理。
4.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中国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
5.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两种称谓:公历,农历(闰年有13个月,原因是其年月亮要绕地球13次才满年)。
6.二十四节气 :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来八、甘三。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7.漏 :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