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郴州的小红(化名),5岁,于8月2日在爸妈的陪同下在海边沙滩玩水,不小心被海浪中打过来的一条小死鱼的鱼鳍刺伤了右足背。爸妈见伤口不大,小红玩的也开心,就自行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并没有太在意。当天夜间小红右脚疼痛难忍,第二天早晨出现高热,右脚背刺伤区域出现水疱、溃烂,溃烂范围逐渐扩大。
小红的妈妈心生焦虑,来到了我院疑难伤口修复门诊(烧伤整形外科)就诊,李柏同主任医师详细追问了患者病史,经体查发现小红的右足背周围张力性水泡形成,足背、小腿明显红肿,红肿累及全部小腿,部分累及膝关节区域,考虑创伤弧菌可能很大,因该细菌感染进展凶险,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截肢率高,建议住院治疗。烧伤整形外科联合细菌室、感控科、临床药学对其进行跨科协助治疗。
入院后,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化验结果提示小红的感染情况较重,已经出现酸中毒的表现,便予以积极的补液预防休克、抗感染治疗,各项感染指标明显好转,创面红肿明显消退,经多次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宏基因检测,明确小红感染的细菌的确是创伤弧菌。小红的右足背溃烂区域经过手术清创、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头部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目前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回家。
创伤弧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嗜盐、嗜温的海洋细菌,常见于浮游生物、鱼类和贝类中。创伤弧菌感染多为散发,发病率低,感染后潜伏1-2天,病情可急剧进展,而感染者一开始多不够重视,且因部分医院临床医师缺乏诊疗经验,易延误诊治,尤其是中部地区接触病例少,往往出现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肢体坏死以及脓毒症休克时才引起重视,病死率25%-62%。创伤弧菌感染全年可发生,但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温较高的季节(6—11月),冬季罕见,这与创伤弧菌适宜生存繁殖温度为20-29℃以及主要分布在适宜盐度的河海交界处有关。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一是进食海产品,二是破损皮肤接触到海水/海产品,也有文献报道部分创伤弧菌感染病例原因不明或为虫咬伤引起。
(黄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