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与主线
作者:衍 郑
(接上一期)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途径制度创新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既是影响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外在环境和动力,也是一个组织是否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内生资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都是制度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如:1810年,德国洪堡兄弟创建的柏林大学,创造性地将法国的科学院制度嫁接到柏林大学,使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创立了崭新的现代大学制度,德国高等教育由此兴盛;美国斯坦福大学以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所普通私立大学到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科技园模式,使大学组织制度更加开放;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不过20年,由于他们实行了一整套国际化的用人制度,吸引众多的世界顶尖人才,于是迅速跻身亚洲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行列。许多事实证明,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制度创新带来组织的活力,能使大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迅速改变一所大学的面貌。南航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是大学制度的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大学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
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制度变革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制度创新的实质在于破除旧的“知识生产关系”的束缚,解放“知识生产力”,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大学人积极性、创造性、提升知识生产能力的的学术生态环境。
当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学校投入和外部环境将会逐步改善,办学自主权也将不断扩大。要实现新的跨越,其根本途径是要在内部制度上破除种种不适应创新要求的藩篱,大胆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教师聘用制度,为大师汇聚创造良好环境,以更加灵活、自由、开放的政策,筑巢引凤,汇聚优秀人才,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二要创新基层组织制度,为学科发展构筑坚实平台,转变组织僵硬、专业分割、学科壁垒严重等状况,建立以学科发展为基点、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高效的组织架构,以适应规模、层次、多元发展的新要求;三要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当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专业化、定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行完全学分制和自由选课制为突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力,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四要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学术民主,建构世界一流大学普遍以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产学研联盟的发展模式,应该成为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大学的存在有两种哲学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则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崇尚学术、适应社会是现代大学办学的一对基本矛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在这一对矛盾运动中不断形成着各自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知识、信息、人才、科技、文化最主要策源地和集散地的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出来,越来越成为经济以至社会的中心,不仅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更要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和要求下,将大学与研究所、产业部门、社会结成牢固的战略联盟,将成为国家创新的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南航要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建立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关键有三点:
一是要始终坚持特色发展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但一流大学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科都达到一流的水平。当前,学校在经费投入、拔尖优秀人才等客观条件依然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明确优势,重点突破,才有可能尽快在某些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一流水平,这是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经验,也是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要始终描准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建立以企业、行业目标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同盟,实现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有机统一。要构建以企业、行业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风险承担主体、收益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架构,努力改变目前学校仍然存在的“以我为主”“闭门造车”“藏在深闺人不识”等现象,为企业、行业、区域经济创新服务。这是学校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的源泉与动力。
三是要始终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化合作,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应该承认,由于基础和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制约,学校在国内一些优势领域与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立足自主发展的道路,但另一方面,要虚心向世界著名大学、公司学习,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聘请世界冠军作为教练进行指导,才有可能更早地获得世界冠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