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教官、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九月的南工,书香丹枫染秋色,望月翠光荡碧波。在这景色宜人的美好时节,来自全国 28 个省市区、26 个民族的 6166 名新同学加入南工大家庭,开启人生新征程。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大家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祝贺,向一路指引陪伴你们成长的家人和老师表示诚挚地感谢!
正步铿锵浩然气,目光如炬凛威风。刚才,你们英姿飒爽的军姿、整齐划一的队形、气吞山河的口号、排山倒海的气势,已经向军训教官和全校师生提交了一份优异答卷,祝贺你们出色完成了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同时也向在军训工作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教官和辅导员致以衷心地感谢!
同学们,跨入学校大门的十多天里,你们聆听了专业介绍、参观了校史馆、品尝了美食、畅游了校园,初步感受到学校的实力、老师的魅力、同学的活力、发展的动力,你们已经融入这个大家庭,正式成为一名南工人。你们将与南工情感相连,南工将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那我们的学校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
这是一所以“不甘示弱”为底色的大学。不甘示弱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强大基因,是南工人的风骨。37 年来,学校秉承不甘示弱的精神,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已发展成为占地 1700 多亩地、近1700名教职工、8大学科门类、53个本科专业、2.5万多名中外学生,有影响、有声誉、有实力的地方知名高校,先后获批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项目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
这是一所以“实践应用”为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为目标,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产业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实现了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所以“敢闯会创”为亮色的大学。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意项目的指导、学科竞赛氛围的营造,培养的学生能力强、素质高、声誉好。一批批学子在大学生“互联网+”、ACM 大学生程序设计、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各类国内外重大赛事中,敢同双一流高校学生同台竞技、拼搏超越,勇夺桂冠、尽展风流,获奖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高校220名、新建本科院校14名、全省新建本科院校第 1 名。南工学子因为“三观正、基础牢,强实践、勇创新,用得上、留得住”,倍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同学们,今天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国博弈、局部冲突、文化碰撞,都在推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社会之变的快速演进。身处伟大变革的时代,在始终保持不变的爱国热情、不变的优秀品质的基础上,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才能立足于世,有所成就。作为校长和老师,下面,我以“守正创新,笃行致远”为题,与大家分享“变与不变”的四点期望。
一、坚守不变的信念,砥砺强国有我之志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探索、抗争中,强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同学们要永怀爱国心,树牢强国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同学们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会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希望你们心怀“国之大者”,以大志向、大抱负、大气魄、大情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将自身追求根植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有志青年。
二、坚守不变的本心,涵养厚德载物之基
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但做人的根本不能变,向善向上向真向美的本心不能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不是金钱,而是道德。道德是最硬的实力,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品德可立一生。当学识插上了道德的翅膀,才能飞的更高,走的更远。学习靠积累,修德靠养成,希望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知行统一、笃行致远,做一个自律的人、诚信的人、感恩的人、宽容的人、正直的人、大气的人,成为充满正能量,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三、增强应变的思维,锤炼与时俱进之功
进入大学,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全新的环境、清新的同学,与高中生活有天壤之别。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专业的课程多了、课外活动多了,老师管的少了、节奏快了、学习的深了。要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提升自身能力,就必须及时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增强应变思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作息,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多到运动场上“内卷”,不要在宿舍里“躺平”;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成“社牛”,不要封闭自我成“社恐”;多参加实践活动强能力,不要单一学习变“书虫”。要改变自己的学习理念,学会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性沉潜下来,专心听课,认真做实验,多了解学术前沿,学好专业知识,增强知识的厚度;要以“酿得百花成蜜后”的思想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学习交叉学科知识,科学人文融合、技术艺术联通,增强知识的宽度;要以“登高望远天地阔”的意识提高视野,观察中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变化,关注所学专业的技术革新,用国际化的视野思考学习,增强知识的高度。
四、永葆求变的胆识,提升创新创造之力
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新事物层出不穷,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抱残守缺、不善改变,必将被时代淘汰。
“AI 不会打败人类,而是会使用 AI 的人必将打败不会使用 AI 的人”。只有拥抱变化,敢于求变,善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全球首颗6G卫星发射成功、“地壳一号”挺近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等等,这些重大工程无不彰显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大国实力,无不是创新创造的结果。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独立人格的塑造,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拓进取精神,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多去实验室观察思考、多去大学生科技园探索创新,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主动塑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跨学科跨界的对话沟通,在不断拓展知识边界、不断进行思想碰撞中,激发更多的灵感和创意,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黑神话”。
同学们,有梦不觉天涯远,不负韶华行且知。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希望你们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以不变的信念、不变的本心、应变的思维、求变的胆识,打牢坚实的基础,淬炼过硬的能力,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书写不负时代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