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二我们要去写生。”刚进门,老妈就容光满面地通知我:“老年大学组织老同志们去东湖边上画画花鸟,得一天呢。”显然老妈的心情极好,她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宛如多年前期待着春游的我。
老爸老妈在老年大学学习国画花鸟和书法已经半年多了。老妈性格沉静,来到武汉后也没交什么朋友,小朋友上幼儿园后,她只能不停地刷手机,眼神越来越差。老爸倒是开朗外向,可是朋友圈显然也不在武汉,每天找不到几个同龄人聊天,可把他闷坏了。
看到老年大学报名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就拍下了报名简章带回家。老爸老妈当时的反应出奇一致:“不去不去,都这把年纪了,还上学?”“这是老年大学,挑自己喜欢的去凑凑热闹,交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不好么?”“我们不需要!”看看,拒绝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我郁闷了,私下跟老公吐槽了半天。他不慌不忙地出了个主意:“你直接报名,他们想去就去。”对呀,先斩后奏呗。
我跑去拿了两份报名表,直接通知两位“新同学”:“很快就开学了,去不去不要紧,咱们先报好名,反正我下午去交钱交表。你们要是自己不选课,我就帮你们选了?听邻居说,电子琴班和声乐班都不错。老爸嗓门大,要不去个声乐班吧,听说那里很欢迎老头,因为老太太多,没人唱男高音。老妈就去电子琴班吧,我再给你买个琴。”“啥?瞎胡闹,我才不要去学声乐呢?”老爸不乐意了:“我要去学书法。”“我也不学电子琴,还得买琴,多花钱呐。我学国画花鸟,回家还可以教宝宝画个小鸟。”老妈也迅速有了决定。不得不说,这一招倒逼可真灵。
报名后,二老开始一心一意地期待开学了。网上买了笔墨纸砚,家里搜罗了他们觉得顺手的“新书包”,妈妈还拿走了我的饭卡,说是上课没空做饭,打算那天全家吃食堂。平淡的日子因为这些细微的变化变得有滋有味。很快,每周的一次课和家庭作业成为了他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妈性子疏懒些,总推说自己是忙于家务因而练习得少,还吐槽宝宝生病老耽误她上课,都赶不上学习进度了。老师曾点评她的习作,“过于保守、拘束,可以更加外放随性一些。”可谓画如其人,是相当有道理的。老爸则痴迷书法,不但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早退,每天还得在家写二十多张大字。他自我感觉相当不错,还时不时拉着老妈和我点评:“我觉得这个字写得挺好,你看呢?”老实说,我看不出来,每次只能装模作样地点点头,胡乱点几笔叫个好。家里的餐桌成为了他们挥毫泼墨的宝地,一吃完饭就得赶紧抹桌子铺台面。宣纸、字帖买了一次又一次,放在纸箱里的习作也摞得越来越高,就连宝宝都在老爸练字的时候学会了几个汉字。
前几天,老爸接完孩子回家告诉我宝宝的同学家长要找我。“说是打听下上老年大学的事情,名额有限,他们新学员可能报不上。”不经意间,属于老学员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看着他满面春风的样子,我想,他肯定是在接孩子的时候“显摆”了。曾几何时,那个拒绝再上学的老头儿已然成为了老年大学的“代言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规律和努力的方向。没有考试也没有分数,想学啥学啥,这样的大学,谁不爱呢?
(作者单位 校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