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喻家湖晚景

作者:张雪晨    
2024-10-14     浏览(58)     (0)

作者在武汉见到了喻家湖,被其美景所惊艳。喻家湖的夜色和当地人的生活场景让他感到亲切和温暖。作者还猜测武汉街头卖的荷花可能是用来吃的。

没来武汉之前,我对武汉水域的了解除了穿城而过的长江就是风景迤逦的东湖。我来武汉最早看到的却是喻家湖,虽同属东湖水域,比起大家熟知的东湖景区却小了很多。对于游人来说,不知道喻家湖的大概十之八九,连我与喻家湖相遇也是因为学校开放了湖溪门。如今,这条绿道成了学生们休闲散步的绝佳场所。

作为一个北方人,见到巍峨、俊朗的大山是可以保持淡定的,见到水时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总忍不住喜形于色,甚至雀跃。初见喻家湖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扑面而来的山光水色惊艳了我,除了直呼“哇!好美”之外,一时竟组织不起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欢喜。

夕阳穿过云层,时隐时现地向山头滑落,葱翠的喻家山也跟着忽明媚忽晦暗,这光影的变幻像极了一位美丽女子在盛装、素服间的摇摆不定。太阳半隐于山尖时,霞光愈发绚烂了,铺陈于明镜的湖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湖水。忽地一行飞鸟掠过,落霞伴群鹜,夏水共长天,眼前可不就是一幅滕王阁式喻家湖晚景么。

来不及细细品味,太阳已隐去了它全部的光辉。天空忽地暗了,青翠的远山已成黛色,蒸腾的水雾如同或厚或薄的流云填满了山谷,缠绕着山腰,轻纱般笼罩了平静的湖面。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喻家湖似乎在喻家山的臂弯里轻轻睡去了,那轻轻的水雾该不会是青山为湖水盖的被吧。

上灯了,立于长笛桥头的高杆灯在幽暗的湖水旁显得格外照眼。橘黄的光温蕴在奶色的薄雾里,给灯下的人们加上了暖暖的滤镜。一个扎着高马尾的小女孩欢快地跳来跳去,追逐着行人的影子。站在旁边的应该是她的父亲了,不,一定是她的父亲。瞧,那一脸蜜糖般的宠溺都要溢到喻家湖里去了。

过了长笛桥走入沿湖绿道,人渐渐多了起来,在转角处橘黄的路灯下有一小片稀疏的夜市。走过三两家卖玩具的摊点,我停留在一个卖荷花、莲蓬的摊位上,买了一把荷花和一把莲蓬。我走了半边喻家湖也没有遇见另一个拿着莲花和莲蓬的人。

大概因为是晚上的缘故吧,在这里消暑的都是当地人,南方人对于这些都是见怪不怪了。对于我这样的北方人来说,倒也不是见不到荷花。家乡的很多公园、小区、景区都有大大小小的荷塘,莲蓬也不算稀罕物。只是拿到大街上售卖就少见了。北方人大多喜欢瓜熟蒂落,自然天成。在北方深秋里你可以体会残荷听雨、枯蓬承露那种带着淡淡凄冷的美。就像一个姑娘退去了要别人欣赏的青涩走向成熟开始喜欢自己,无论什么样的自己。

看看手里已经不能再成莲的花苞,想起老舍有一篇散文叫《吃莲花的》,于是猜测,武汉街头卖的荷花大概也是用来吃的。大明湖畔的香油炸莲花明早也许会出现在喻家湖人家的餐桌上吧。

(作者单位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