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和激动的心情,见证了李振声院士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这不仅是对李先生的巨大认可,也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回想起与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我们的殷切指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
回想起多年前,我们教研室面临着没有研究课题和经费的困境。在丁巨波老师的推荐下,我们前往陕西杨凌西北植物研究所寻求李振声先生的帮助。在陕西,我们受到了李先生的热情接待,他不仅专门抽出半天时间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还亲自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室。他的助手穆素梅老师手把手教会了我们小麦染色体制片技术来压制染色体标本。李先生及团队不仅分享了宝贵的经验,更将研究材料无私地赠予了我们。我知道,杂种第一代的产生是极为不易的。他把自己创制的长穗偃麦草和小麦杂交的中间材料从实验田里挖出来给我们做研究,让我深感敬佩。
在离开陕西前,李先生反复叮嘱我们,小麦远缘杂交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你们要有吃苦的精神,要坚持做下去,要持之以恒,才能够做出成效来。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李先生的教诲,利用这些材料开展了小麦染色体工程的研究,顺利完成了丁老师的相关课题,并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先生一直非常关注我们的研究工作,每次见面都会询问研究进展,并给予具体指导。2008年,他组织了第三百三十次香山科学会议,重点研究我国植物染色体工程和作物分子育种问题,他邀请我参加会议并发言。之后,他又推动科技部将我国的小麦染色体工程和分子育种研究项目纳入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我们也有幸成为参与单位。
与李先生相处的这几十年里,我深刻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关心母校的发展,牵挂农民的收入,更将国家的粮食安全视为己任。李先生的前瞻性思维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使他在许多问题上都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渤海粮仓”计划和“滨海草带”计划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