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理念识别系统(MIS)

2024-09-30     浏览(57)     (0)

安徽农业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包括安农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发展定位、价值观、愿景和使命。该系统旨在弘扬学校精神特质,提升办学理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理念识别系统是由师生的思想、观念等因素长期影响、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含于师生学习、教育中的主导意识和深层心理定势。当前学校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凝练弘扬学校办学进程中蕴涵的精神特质,经过公开征集、集中论证、征求意见等程序,拟定了安徽农业大学理念识别系统。经2024年8月23日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即日起正式启用安徽农业大学理念识别系统。

一、安农精神:奉献 创新 奋斗

安农精神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奉献、创新、奋斗的“三牛”精神生动诠释了学校办学96年来的精神追求,丰富了“大别山道路”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牛作为学校的吉祥物,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要发扬“三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牛”精神的阐述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创新发展的实践品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奉献:体现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诠释了安农人心有大我、心有大爱、心有大任的精神品质,也浓缩了学校潜心耕耘、无私奉献的办学历程。

创新:体现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体现了安农人积极探索、主动变革、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也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永续动力。

奋斗:体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奋斗是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蕴含了安农人积极向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学校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一代代安农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二、校训:脚踏实地

校训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既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历史底蕴和价值理念,也是学校基于办学传统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脚踏实地”是一则汉语成语,语出《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这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称赞司马光从小立志成为历史学家,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编纂《资治通鉴》,做事不浮夸,认真踏实。“脚踏实地”最早是对做学问方面追求的最好诠释。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

脚踏实地体现在做人方面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真诚、谦逊、务实的人生态度,厚德立身、敦厚朴实、积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

脚踏实地体现在做事方面强调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工作开始,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脚踏实地体现在做学问方面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加强学术积累、孜孜求索、厚积薄发。

“脚踏实地”的新校训继承和反映了安农近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见证了安农始终坚持扎根大地办学育人,体现了新时代安农在办学理念的更高追求和实现远大目标的途径,也是每一个安农人成长成才的根本遵循,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理想更加匹配。

三、校风:团结 勤奋 求实 创

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曾作为校风提出,1996年定为校训,一直延用至今。现调整为校风,既体现了安农人一以贯之探求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也是对学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传承与尊重。

四、教风:敬敷 勤勉 弘道

教风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学识风范和教学特点的综合反映。

敬敷,语出《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蕴含恭敬布施教化之意。强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恭谨。位于今安庆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敬敷书院”旧址,是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它见证了安徽高等教育的衍生及发展演变,其中德行兼修的治学理念和倾心教育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熠熠生辉。

勤勉,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强调教师要勤奋、努力。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和教学技能,还要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弘道”出自《论语·卫灵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意为弘扬大道、弘扬正道。

“敬敷勤勉弘道”的教风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大先生”的标准,又体现了教师要怀揣敬畏之心、坚持勤奋努力、弘扬大道正道的职业操守。

五、学风:博学 敏行 善言

学风是学校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涵盖学习之风、教育之风、学术之风、办学之风等多个方面。这里的学风特指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是学生求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学问广博且精深,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还要求在某个领域内有深入的见解和研究。

敏行: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做事果断而机敏。培养学生具备高效执行和积极实践的能力,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

善言: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强调说有益之言,能较好地与人沟通,善于言辞和表达。当今,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生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博学敏行善言”强调学生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高效的执行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六、校歌:省立安徽大学时期校歌

1933年省立安徽大学第九次校务会议审定通过校歌,词作者程演生是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中国现代教育家和考古学家,曲作者萧友梅是时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七、办学理念:改革 开放 创新

以改革求突破、以开放拓格局、以创新促发展。改革是内因、是根本,开放是外因、是条件,创新则是改革与开放这两个内因与外因融合互促的必然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途径。

八、人才培养目标:强农先锋 社会英才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青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源动力。作为农业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拥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心怀强农强国的远大志向,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造农村产业发展新思路,帮助农民增收增效;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强农先锋、社会英才。

九、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需求的满足,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

“以教师为根本”,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努力构建爱教敬教、崇教乐教、忠于职守和富于创新的教师教育伦理体系,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十、发展定位:农工商融合发展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融合高等教育与未来农业两个发展维度的目标,通过学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交叉,构建共融共生、互相支撑、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体系,逐渐形成以生命科学为支撑,以人工智能为驱动,以农业科学为主体,以工科和商科为两翼的学科生态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高水平支撑和引领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培养具有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强农先锋、社会英才。

十一、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作为一所农业大学,在建设发展中,要营造“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全校师生的干事创业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迈上更高的平台;要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为目标导向,以事业凝聚人、以发展成就人、以平台吸引人,让广大师生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价值和梦想,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十二、愿景:建成一所深受社会尊敬的百年学府

大学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是激发师生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安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跟时代步伐、培育时代新人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在发展中要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将质量内涵融入到事业发展中,努力在各方面事业和关键领域开拓创新,更加注重声誉形象和价值影响,力争让教育教学打造品牌,风范高尚、赢得口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科有声誉、学者有地位、学生有贡献。

十三、使命:立德树人 强农兴农

大学的使命昭示了大学的理念和存在的意义,关涉大学的理想、原则和核心价值,是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以及社会服务与贡献的综合体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立德树人”就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筑“三全育人”格局,坚持“五育融通”理念,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强农兴农”就是要锚定农业领域重大发展需求,提升解决农业科技领域瓶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综合素养和“为农强农兴农”的专业能力,矢志投身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