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报》

湖底春天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曾琬琳    
2024-09-01     浏览(38)     (0)

文章讲述了音乐家马修在“湖底”学校教育顽劣孩童的故事,他带来了春天和希望,即使学校失火被解雇,孩子们仍感激他并尊重他。他教会孩子们唱美妙的音乐,帮助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孩子们跟随马修走出了阴影。他的人格和精神正是教育的象征。

沉重的步伐停了下来,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站立在“池塘畔底”的牌子面前,一个怯生生的孩子隔着沉默的铁栅栏望着他,马修来到了这个据说是差生之处的地方。

这里严肃阴沉的氛围,沉闷的建筑,使用体罚手段的老师与不受管教的学生,一切都让他害怕。马修沉默地站着,看上去和其他老师一般,却对此地极不认同。他会被孩子捉弄,会被严肃的校规压得蹙起眉头。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声音,不一样的声音,或许,那是挣扎在泥地里的嫩芽。

他发现,这些看似顽劣的孩童也有着不一般的梦想,这些看似乖僻的孩子也有着美妙的音色。他们的孤独与无助,他们承受的偏见与痛苦,没有人在乎,于是他们逐渐麻木。可是,难道他们就当真无可救药了吗?不,当然不。踟蹰中,马修听到了歌声,他若有所思———这或许是个契机。于是他开始大步迈开步子。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这位老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取出尘封已久的纸与笔,他曾经发誓过永不作曲,可是,现在……他写下第一个音符,那是春天发出的第一声感叹。

去成立一个合唱团,去唱一首曲子吧。他顶着被辞退的风险为孩子们担保。马修重新干起了音乐的活来,他教会孩子们拍子与节奏,他用辛勤的汗水和饱满的激情点亮了他们,他看到这些孩童眼里有了光。希望的嫩芽于是在重重阴霾里,奇迹般破土而出。春天到来了,稚嫩的芽儿泛着生机勃勃的色彩。

一切似乎都在变好。他们阳光向上起来,不再被所谓的“差生”眼光影响,不再被高压的生活束缚,合唱团一事甚至还吸引到了慈善委员会的注意,完美地完成了一次大演出。跳跃的音符舒展起枝叶,包裹住整个春天。

但是学校突兀地失了火,“湖底”的春天戛然而止。校长尖锐地质问马修,问其他的孩子去了哪。“擅离职守”,校长解雇了他。马修沉默着想,或许他还是一个失败的学监。于是他转身离开,拖着来时的行李箱。“湖底”似乎又重新变回了晦暗之地,仿佛什么都不曾改变。

春天,真的熄灭了吗?可是这时,黑黝黝的窗口里忽然飞出无数的纸飞机,无数的手探了出来,他们在告别。马修抬起头,纸飞机悠悠荡荡,最后落在他的手心,马修打开纸条,下一刻感动盈满胸怀。那带着折痕的白纸上一句句一字字都是真挚的祝福与感激。

当真是熄灭了么?不,没有。当真是没有改变么?不,改变了!孩子们和马修都心知肚明。春天只是藏起来了,祂一直都在,祂托举着的会悄无声息地成长,直到变成参天大树。

“我能和你走吗?”在故事的最后,这群孩子中最开始见到马修的孤儿———被拯救了的佩皮诺悄悄溜了出来,他惴惴不安地望着马修,但比起初见的时候,他的眼睛却亮了不少。马修笑了,他们就此结伴远去。

一个“湖底”学监马修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可是,这只是影片的结尾,却不是音乐家、教育家马修的结尾。马修将教育的光带到了“湖底”,即使现在已经离开,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种子也会在某一天生根发芽,长成满树春天。

育人,教人,成仁。他自落魄中来,带着不屈的灵魂,潜入阴暗压抑的“湖底”,带来了芬芳,带来了春天,带来了希望。他是教育本身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