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 《无锡工艺院报》

有梦想就有希望

■ 77届装饰 卞美岗

2023-10-30     浏览(10)     (0)

作者在文章中回顾了自己从出生到退休的艺术生涯,讲述了自己与张志安老师之间的深厚师生情谊,以及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并坚信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我出生于一个叫宝堰的江南水乡小镇,母亲是镇上远近知名的绣娘,大小针线活,什么账头花、围裙、枕套、老虎鞋经她上手一绣花,立马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儿时我就有当画家的梦想。

1972年,高中毕业的我响应号召,回乡到生产队“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叫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三年后的1975年全国大中专院校开始招工农兵学员,招生办法是推荐加考试。经过从生产队到大队,再到公社三级层层筛选,三次上墙公布后,我是幸运在榜的7名人员之一。恰此时,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在镇江招收一名美术生,全镇江市美术生集中在京口饭店考试素描,在考场上我认识了张志安老师,是他在12名考生中选中了我。

学校学习时间紧张,却充实而有趣。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快乐。先后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尹冠芳、夏建伟还有白雪石先生,当然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张志安老师。曾记得一次夏日,张老师带我们去阳羡、张公洞写生,下午突然遭遇暴雨袭击,大家来不及避雨,全身淋湿,写生画夹子也打潮湿了。张老师风趣说,不碍事,谁惹的事还找它赔。说笑着雨过天晴,太阳露出笑脸,同学们将画具放在阳光下晒,而张老师将半干半潮的宣纸铺在板子上开始作画。一会儿功夫,《别有洞天》定格在张老师的画面上,洞口还有他的一群学生。受老师的启发,我笔头捣捣点点,居然也象模象样被挂到了老师的画室墙上。

那年的冬天雪特别多,一连下了九场大雪,校门外群山连绵,厂矿村庄,冰天雪地,好一派北国风光。等雪一停我们几个同学就背上画板去写生,雪地里毛笔画着画着就被冻成了冰棍,要不断地用点盐化解。有时画了一半又下起雪来,就着小雪花在宣纸上的特殊效果,倒也不错。张老师说,卞美岗画雪景还有点点办法呢。从此我对师造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外出写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成为常态。此后,丁蜀街头、汤渡小镇,蜀山码头,张渚竹林、太湖边上都留下我们写生的足迹。

学生生活极为短暂,踏上社会后,我决心艺术不随流俗转,立志学到古人难。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因为这是我喜爱的专业,是难以舍弃的心灵家园,

刚到扬州瓷厂工作的几年里正好遇到闹地震,厂部安排我住在工厂空地上用芦苇席子搭建起来的防震棚里,一住就是三年多。昏暗、潮湿,冬天漏风、夏天闷热的防震棚里挤满了一张张床。没有桌子,没有空间,我就将大床堑铺掀起来当画桌,32 元的月工资全部用来买美术资料和笔墨纸砚。一张180公分高96公分宽的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作的临摹习作,就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里完成的。

在扬州瓷厂工作八年后我调到镇江市丹徒县文教局从事行政工作,然后又到文化局、文化体育局,最后在丹徒区政协文史委的岗位上退休。工作岗位的变动和来自家庭的变故,依旧不改初衷。工作之余,我将大量的时间都化费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上。为追寻古人心迹,从个性张扬的清四僧,到诗意画境的明四家,再到有我之境的元四家,直追中国山水画的源头高峰唐宋诸大家,可谓是:笔耕日日若种田,三更灯火五更鸡。

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从 1984 年开始,我每年外出写生,并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这也是在母校所养成的习惯。江南塞北、名山大川、雪山草原,黄土高原,戈壁沙漠都留下过我的足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中观白云,灯下觅小诗,日间作画夜间思,夺得画稿数千计。

上世纪80年代我独自一人先后四次去黄土高原写生。外出写生饥一顿饱一顿的是常事,一人走在荒凉的山坡上,得忍受住寂寞、饥饿和劳累,当然还有意外风险。一次,在一个绥德县义合塬上一个深山沟里迷了路,怎么也转不出去,天色已晚,中饭还没吃,早已是饥肠辘辘。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两孔窑洞,就想过去救助一下,走近一看是黑动动的长满杂草早已被废弃窑洞,其中一孔已坍塌了一面墙。赶紧往回走吧,隐约听到有一串铃声,知道有人过来,放开腿脚向路边奔跑,哪知脚下一绊,滚到沟里。还好无大碍,终于拦住了驴车,是一位陕北大爷。老人听到我的求助,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了一下我这满身泥巴蓬头垢面的狼狈怪样,然后爽快说,义合福临旅馆我知道,上车,我带你吧,说着很快将车上的玉米杆移动腾出了个位子。

1988年我在镇江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人生第一次画展,40 多件作品将展厅布置得象模象样。张志安老师得知后非常高兴,打电话要我到学校来展一次,于是就有了一次回宜兴母校办展的经历,展览期间还在学校开了一次学术讲座。张老师为我撰写前言、策划布展,亲自张罗,一帮年轻美术老师也帮忙劳作,让我感受母校的温暖。

1987年我的中国画《渔村石塘》在中国书画报举办的“青藤杯”全国书画大赛,获优秀奖并在报上发表大受鼓舞,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我积极创作向省、市和全国投稿,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现在总结起来,先后办过 4 次个展,7 次联展,作品三次入选全国专题性画展,两次参加国际性书画展,在江苏省美协等单位举办的“江苏省公务员书画大赛”获一等奖,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 90 周年”美术作品展获二等奖,江苏省第十届五星工程奖绘画获铜奖、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绘画获银奖,镇江新京江画派中国画双年展获金奖,在全国各报刊杂志、新媒体发表艺术评论和文学作品 20 万字,散文作品获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著《卞美岗画集》,《宜人风景图案集》,《卞美岗山水画新作集》,《新丹徒全景图》图册,《澄怀观道·卞美岗画集》、主编《丹徒丹青》等。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我与张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次有点小小的成绩,都会收到来自张老师的鼓励。

笔秃千冢易,画入三昧难。达摩面壁,石谿锁关,境随心转,景为情生,在俯仰寂然中大彻大悟。董北苑独行于江南的峰峦丘壑,感悟江南山水的秀润韵味,范宽独行于北方的高山峻岭,将博大与雄奇藏入胸中;米芾独行于城市山林的岗峦翠坡,品味江南的烟岚云蒸;髡残独行于金陵牛首山的危崖小径,将浑厚苍古收于笔底。我的老师张志安犹如他画在水二盂边上的金鱼,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生都在旅途中。

与这些大师相比,我乃一山野走卒而已,尽管数十年笔耕心田,仍会时常迷茫。好在还有一点点毅力,经半个多世纪的跋涉依旧兴味盎然。愚夫千虑总有一得;拙者万掘必然有获,我坚信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感谢母校给我梦想的翅膀和奋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