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后,很长一段时间,条件艰苦,每日三餐,一菜一汤吃了很久。
有次中午回家吃饭,青椒肉丝,蕃茄汤,闻着香、吃着甜,人间至味。对妻子讲,此生如此足矣。后来条件逐渐好起来,妻子自然会做些营养更高、花色更多、顔色更美的菜肴。每当如此,还是克制不住批评夫人几句,不懂勤俭,不能过苦日子。当然,说归说,等饭后,妻子会补一句,就数你吃得最多。此时就会懊悔起自己的贪吃,不能克俭,为什么就不能像我陶都老师张志安先生那样,长久得管好自己的嘴,从不攀比别人碗里的鱼肉呢?
说起志安先生,马上他的高大形象映入眼帘,花白的头发、板寸胡须,泛白的蓝卡基外套,黑色粗布裤,一双解放鞋,紫膛色的脸上始终展露着温和慈祥,先生走路和讲话一样不急不躁,远远的你能听到先生鞋底与地面磨擦的沙沙声。先生不苟言笑,神色平静,说话的声音与他的身板极不相称,语气平和、低缓。几年就从未听过他大声说话。
先生是教我们国画和书法的,教学楼与老师的办公室兼画室紧挨着,中午、晚上放学都会路过老师的办公室,也经常和其他同学吃了饭一起去先生的画室观赏先生作画。先生喜欢画些小品,常见的是先生画些小猫、大公鸡、小金鱼之类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和一些司空见惯的植物。尺幅不大,了了数笔很传神,画上总会意犹未尽写上先生自己随画赋兴的几句打油诗,比如:猫儿要吃鱼,鱼儿不出来,急坏小猫咪。童趣盎然,诗画透着画家技艺的同时也表现出先生纯良的品质。
先生生活俭朴,饮食简单。中午饭有时是给了饭票让学生带回来的。今天饭打来半天,先生未动筷子,原因是一幅小品刚画了只小猫,兴头上先生一定想,不能光画只猫,到中午猫也饿了,要再画条鱼,先生用笔沾了沾墨,围着小猫看了几秒,转瞬下笔,一条小金鱼就跃然纸上,乘手热再来几笔,一只鱼缸把猫挡在了外面,鱼缸里又加了几片水草,一幅小猫想吃鱼的生动场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先生舒了口气,对着画站了片刻,转过身,手一伸,旁边的饭盒就上了手。掀开盖子,半斤米饭和半勺炒豆牙,香喷喷的味道就钻进鼻孔;先放一边,再打开边上另一个饭盒,半盒水上漂着几根青菜,坐正姿势,开始享用。先生吃饭很讲究,细嚼慢咽,有滋有味,你就觉得那米粒是被数着进嘴的,豆芽同样按着根一条一条的就着饭粒,在口腔里打着滚,被碾碎,搅成糊才进肚的,你会觉这不是普通的豆芽,是御膳房特制的宫廷小炒,那味道一定是菜中的极品。不然不会有那种陶醉悠长的感觉。先生时不时拿起边上另外的饭盒,对着水面上的油花轻吹一下、再轻吸一口。充分享受着食欲满足的快感。
先生是老鲁艺出身,教学已有数年,桃李满天下。八十年代初,工资水平已相当不错,据了解,家庭也是江南书香门第,个个都是杰出的人物。先生何至于这样简朴,我们几个同学背后不知为先生的简朴生活议论过多少次,特别是对他每天中午的饭菜尤为怀疑人生,先生完全可以中午伙食见个荤腥。带着这样的狐疑,终于有一天,几个同学傍晚吃完饭来到先生办公室,正见着先生吃着三件套,有个同学抑制不住就问先生,您拿着高工资,为什么天天吃着很清淡的伙食呢?老师听到这话,微笑着站起身,对着这个同学说:再好吃的东西,到这就没有味道了”拿着筷子的右手在下巴比划了一下,接着说“好吃的东西都是骗嘴巴的”
此刻让我顿悟,顿感先生之伟大。那时我上学真穷啊!几年学都是靠学校每月给的19元助学金过来的,也是很少荤腥。记得中午晚上我的伙食费不超2角钱,中午一角二的炒豆芽,加个3分钱的青菜汤;晚上是 5 分钱的炒包菜。一星期下来可能买一回红烧肉 2 角钱。听先生如此说,分外提振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再也不会因为鱼肉香扰乱自己不畏艰苦的信心。
离开学校二十年,有次同学在无锡聚会,几个同学谈及此事,其中一同学讲先生之所以这样俭朴,是因为先生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当地一所小学几位贫苦的小孩。是啊,我们的先生人格如此的崇高,能成为他的学生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他不仅教给我们知识,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同时也深感先生是不凡的是伟大的。
过了几十年,时刻提醒着自己:“好吃的东西都是骗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