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报》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绿色制药2301班  胡欣琦    
2024-09-25     浏览(66)     (0)

作者在描述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困扰,觉得追求学术成功压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他认为,人生的追求不仅限于学术成就,应该拥有丰富的体验和人生。他不愿意只成为一个只会学习的人,宁愿做一位追求生活乐趣的诗人。他追求成为一个拥有自觉和丰富人生的人,不断用石头打磨自己。

彼时我正在图书馆奋笔疾书,为了在新学期先发制人,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本晦涩难懂的经典,就仿佛能共享了前人的智慧,却用它们筑成了一些学术的高墙,如一头困兽般在里面埋头苦干,却从不翻开它们,用书本自带的圣洁感压制着迷茫带来的无所适从的忧虑。

突然我感觉笔下的英文突然失去了任何意义,我仅仅是看着它,它仿佛也看到了我,它不再是一种语法,一些词根,一些获取分数的章法,它越来越远了。可惜久为绩优主义者的我没有抓住文字给我的开悟,我误以为这走神来自于懒惰,于是自暴自弃地打开一本书籍,是荷尔德林的一本诗选,发现了来自2018年的一张书签,上面摘抄着这一页的内容:“人充满劳绩,却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几个字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景象,绿意盎然的丛林里人们安静地劳作,脸上却只有甜丝丝的微笑。我第一次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的感觉,文字给了我这个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临门一脚,好像多年前已经打成了一团死结的红绳,在多年清凉的泉水的冲刷下突然散成流水的自由,碧绿的水草和蔚蓝的天空再度相逢。好像这么多年的纠结都变成泡沫,在阳光的温柔照拂下化作水汽的蒸腾,我的世界,突然生机再次勃勃,突然冰雪消融,突然万物复苏。

余华说,文学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今夜你永远可以起舞。可是多年以来角色的一种规训潜移默化地把我塑造成了一座沙漠中的石像,我必须坚韧不拔,必须一往无前,必须乐观,必须勇敢,必须摒弃小脾气,拥抱大格局,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要看起来百事通,同时要精通我的学业。于是可憾的是,起舞的清风好像在渐渐离我远去。我站在了韩炳哲笔下功绩社会中“人围追堵截人自己”的时刻。目睹着无数的人看似找到自己投注一生的使命归宿,但又无可避免的陷入“学术茧房”的自我禁锢之中,陷入对构建佳话与价值的偏执之中,再也无法酣醉一场。

但现在,我迫切地拥抱一阵迷人的风,饮一尊醉人的酒,我需要一株绿树,一朵玉兰。如王小波说的那样:“我要将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来度过。”

我开始明白,新学期的新开始不是彻底甩开暑假休闲娱乐的自己,把过去的快乐装进漆黑的匣子里,然后贴上罪恶的标签。不是否认快乐,害怕沉迷,最终迫害自己,背上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压垮在理想的山脚下。我们要明白,所谓人生,若专营于某些领域,那必然是大有可为的,但倘若我们将人生当成一场追逐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应该相信幸福且无憾的生命从非两点一线日夜兼程的奔赴,而应是且行且吟的真实与体验。“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我们所呼唤的,本质上是一种以万象作宾的人的自觉。在生活与世界的斑斓万象中填充丰满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并拥有与之平衡斡旋的自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应该是我们的人生态度,与其成为一个苍白的优秀学生,我宁愿做一位放浪世间的吟游诗人,当然我会在实验的一次次失败中求索,在公式的一遍遍演算中疲倦,但我不会枯竭,我不再会让自己陷入绩优主义者的绝境,在新学期,一遍遍,用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我宁可痛苦,也不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