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特,底蕴深厚;怀抱中西,纵横古今;政史兼修,德才兼备。以开阔视野架学科桥梁,以独到见解促教学发展,以温厚谦逊护桃李情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灏在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落实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理念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学术信仰,不仅以交叉融合的视角在学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也以独特而有趣的教学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潜心研究 履致践远
周灏与政治学的缘分始于其本科生涯,那时他就读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历史系,在历史学海中遨游的他却点燃了对政治学的兴趣火花,并最终在考研之时毅然选择了政治学方向。谈及政治学的乐趣所在,他说:“政治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公共生活的魅力。中国古人讲‘爱人以德’,而最大的爱人莫过于制度爱人,让每个人在社会中各得其所,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于部分学生怀有的政治学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他直言道:“政治学本身是很有趣的,这种枯燥大部分原因出在教材编写或者教师引导上。”
周灏的史学训练背景让他在后续的政治学研究中时刻牢记掌握原始文献的重要性,始终秉持着“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严谨态度;而在政治学的研究过程中,周灏逐渐形成了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思维习惯。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上,周灏用行动诠释着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与勤学好思,收获了丰厚学识和广阔眼界。他如同一棵在大地中努力发展根系、汲取养分的小树,终会迎来枝繁叶茂与硕果累累。
中西合璧 硕果盈枝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下了些笨功夫,多读书、勤思考、与人交流,诸如此类。”谈及做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周灏如是说。纵览周灏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他的科研方向和求学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政治并重,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表里。他表示:“中国古典文化是当代政治学人做中国本土研究的背景板,而源自西方的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检视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分析工具。”所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以马克思主义支撑中国文化对人主体性的尊重,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物质因素的轻忽,通过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概念把握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政治思维和秩序情结。周灏始终秉持着博观约取、交叉融合的心态,搭建起中西、古今、政史之间的桥梁。
将这样的理念投射在教学中,周灏为学生开设了《论语》导读课程。周灏认为,经典文本在增强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意义,而《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奠基之作,具有最大的社会影响。“同学们学习《论语》既是对政治家呼吁的响应,也是提升道德修养、养成健全人格、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立足本土文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学,周灏一直在多方探索、持续发力。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初心不忘,冰心可鉴;立德树人,躬耕教坛。在周灏的教学理念里可以窥见“言之有物”的真谛。他的课堂不拘泥于传统的讲述,而是将理论知识同学生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将琐碎的知识点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一课中,他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甚至校园,跟不同职业、阶层的人打交道,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调查报告,实现“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陈佳雯分享道:“周老师的课极具启发性,社会调查课的行为表演给了我们一个从书本和课堂中跳脱出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出来的契机。”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就像黑格尔曾言:“教师最大的成就是鼓舞学生。”对此周灏说道:“我想再补充一句:让学生产生自学的愿望。”他始终秉持这样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倾囊相授的至诚之心,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我作为旁听生提交了周老师的课程作业,哪怕我未正式选课,哪怕我其中的一些观点还不成熟,但周老师治学严谨,仍对这份作业做了细致的点评。”陈佳雯回忆道。
高山不移,碧水长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周灏辛勤耕耘,用心付出,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和使命;作为科研工作者,周灏也深耕不辍,甘之如饴。他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要抱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君子终日乾乾’,消沉怨艾、逃避恐惧都于事无补,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其实你会发现后面的路没那么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