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征途上,韩宝华已经坚定地行走了12个春秋。自2012年博士毕业之后,她便矢志不移地选择了河南大学这片热土,播撒智慧的种子,追求自己的教师之梦。虽然本科阶段她涉足的是严谨的理科领域,但在后续的学术探索中,她却毅然决然地转向了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
对此转变,韩宝华这样解释:“我渴望探寻更为深层的意义,追求思维的多元化与丰富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线性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意义的追求,促使她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不断拓展思维的边界。
勤修内功 育己立身展师表
韩宝华始终怀着对教育的炽热之情,坚守在教学的前沿阵地,身体力行地诠释着教师的崇高职责。她深知,每一堂课都承载着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课前,韩宝华总是早早地投入到备课之中,她认为备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她反复研读教材,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力求将知识以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课中,韩宝华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将知识娓娓道来。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善于调动课堂氛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级学生余相宜分享道:“韩老师总是那么耐心地解答我们每一个问题,愿意花时间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这种无私的付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她作为教育者的用心。”课后,韩宝华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她组织的环保调研等活动,积攒了大量图文资料,成为她为一届又一届学生精心准备的宝贵财富。
正是凭借着课前精心准备、课中倾情投入、课后深化拓展的这一套组合拳,韩宝华打造出一节节精彩纷呈的好课,教育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她的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匠心独运 砥志研思育翘楚
韩宝华深知,若想维持高质量的教学水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不可或缺。因此,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她着力加大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力度,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撰写著作教材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后资助等项目10余项……这些成果背后都倾注了她的不懈努力。
韩宝华深有感触地坦言:“科研、教学、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无疑是一项极其考验人的艰巨任务。面对时间的稀缺,我必须对每一项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她坚信,只有高效利用每一分钟,才能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白天,她忙碌于教学岗位,同时还兼具照顾孩子的责任;夜晚,她则化身为科研工作者,深入挖掘学术领域的奥秘,笔耕不辍直至深夜。
除了对自己的科研事业怀有不懈的追求,韩宝华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她认为,科研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深入且持之以恒思考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的思辨能力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她总是鼓励学生们多阅读文献书籍,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她看来,只有保持内容的不断输入,学生们才能更好地输出自己的观点。韩宝华还强调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她谈到,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还能在梳理总结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产出更具个人特色的科研内容。诲人不倦 师恩如海润桃李
韩宝华感触到,与学生们的深入交流是她教育生涯中的一大乐事。因此,她始终怀着一颗热忱之心,用真挚的关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也赢得了学生们由衷的敬意与喜爱。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丁蕾满怀感激地分享道:“我校为了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拔尖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特别推出了‘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训练’课程计划。然而,我们曾一度为寻找合适的辅导老师而犯难。幸运的是,虽然韩老师科研与教学任务繁重,她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成为了我们的引路人。”丁蕾进一步谈到,韩教授不仅亲力亲为地处理各项琐碎事务,如申请教室、协调相关事宜等,更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态度对学子们进行了深入的指导。她时常叮嘱:“要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另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学生温柳婷对韩宝华的付出心怀感恩。自从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来,她与韩宝华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两人间的电话交流频繁而深入,累计近百次的通话中,不乏数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深入探讨。无论是周末的闲暇时光,还是深夜的寂静时分,韩宝华总能迅速回复她的微信消息,为她提供及时的帮助。在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温柳婷不断成长,逐渐在学术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在教育的征途上,韩宝华所关心的是学生们能否真正地成长。她深知,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分数的堆砌,而在于灵魂的唤醒与潜能的激发。她坚信,教育的力量无穷无尽,只要教育者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倾注真挚的情感与智慧,一定能够照亮学生们前行的道路。她愿意倾尽所有,助力每一个渴望知识、追求梦想的学生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