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一座依偎在运河边的小城,大学前,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家,小家很好,小城很小,这同样是家人对我大学的期望,上学也离他们近一点。我生长的环境乡土气息重,人来人往,熟悉的人见了几十年,所以离别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名为命运的手拉着我不断向前,向外移动。在七八月的某一天闷热的下午,离别的预告来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如一叶小船一般,从北方春城流到了我的身边,要把我接向北方。看着我拿着那沉甸甸、充满分量的包裹,家人欢喜的神态中暗藏情绪,我明白,那是对幼鸟奔向新天地的期盼与担忧。
为何担忧,父母想了几日,摇了摇头。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一片叶也自有脱枝之时。所以临近开学,家人和我坐上了飞驰的高铁,一路向北。看着窗外不断倒退的农田、青树、山川,我的心里浸满了游子离乡的同感。 “别了,华北平原。”背向家的方向,我在手机备忘录中写下这句短短不成句的告别,为了告别后的迎接,抱着对未知的期待与想象,我不再再看向窗外,沉沉地睡了过去。
到达学校,签到,整理宿舍,有条不紊的节奏加速了时间的流逝。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告别的时间还是终将要来到。在和家人吃完饭后,我知道他们该做回程的车返回家乡了。我们站在吉林大学日新楼前,过往的新生来来往往,有的像我们一样在说再见。下午的阳光白净而亮堂,我们都在这样的阳光里微笑着。
“我们走啦?” “走吧!走吧……”
告别的信号已发出,不想过多的拉扯,这不该是伤感的场面,所以我迅速地别了头,忍住泪水,但心里分别的情绪还是憋不住涌着,我像逃离一般准备离开。临走之前我向父母匆匆地一瞥,这一眼,家人鼓励的目光穿过了我的悲伤。我想,千里之外虽远,再见终会再见。给家人一个微笑,我踏向了新学期。第一个学年,经历了劳累漫长但充满收获的军训,学到了知识与本领,虽有难过无措的时刻,我成长了很多,但我还在期待,下一个离别的场景后,我将再一次的成长。
前一个月,我又踏上了相同的一班高铁,前往那个温暖熟悉的城市———长春。此时的夏季正是万物茂盛的日子,又一次别了华北平原后,眼前出现的东北大地向我展开了她无尽而有力的怀抱。不像上次的无心错过了沿途的美景,这一次我看得仔细,目光从到平缓起伏的山丘到长着比墙还要高的庄稼,我看着炊烟在庄稼后缓缓冒出,而又向更加遥远的村庄飘远。
东北的土地是静谧和谐而包容着的。她包容第一次来到这无措的我,也毫不吝啬地给予我最大限度她的美丽。下次离别时,我不再那么担忧,离别是必然,也是赠予。我们珍惜每一次相遇。像李雪琴说过得那样,离别是世界上第二浪漫的事,世界上第一浪漫的事就是重逢。我们总在一次次离别后,独自成长,也在一次次重逢时,变得更好。
(作者系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