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中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具体涉及到: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由此可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包含以下时代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服从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为发展思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科技创新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创新驱动生产力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是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今年全国两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其中,产业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三)符合各地实际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这表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把符合各地实际作为实践基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习近平总书记以江苏为例,强调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具体来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势特色和发展阶段,采取量身定制的发展策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实事求是的辩证法精髓。
(四)体制机制改革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选择
根据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体制机制改革。具体到如何发展以三高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如何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如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如何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这些体制机制改革将极大推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曾铁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