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院”闻其详

哲学社会学院: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创新引领型人才

作者:采访整理  曲倩倩    
2024-09-27     浏览(252)     (0)

  积石山灾后儿童之家艺术共创暑期实践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赴玉门市开展暑期学校之“走进社会·行者无疆”实习实践活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波率领团队开展主题为“企业大数据与田野调查培训”学术活动暑期班。



法门寺佛学院参访

  “走近哲学·走进社会”系列讲座

  学院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微专业《健康社会工作》课程在酒泉路街道新兴领域区域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友邻空间和甘肃彩虹公益服务中心开展户外实地教学。


原创·首发·独家

编者按: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近年来,兰州大学各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兰州大学校报编辑部围绕部分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形成系列巡礼文章,以期从总结和思考中迈向更好的未来。本期邀请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总结梳理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

一、社会学专业

1.针对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学院开展了哪些专业实践方面的内容?

陈:第一个是课程实习,学院开设了《社会问题研究》《市场调查》等专业实践课程,专门讲授与实践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第二是《专业实习》课程,这个课程又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集中型实习,集中实习是学院与很多企事业单位签约了,将学生派到企事业单位,这个是主要部分,社会学专业的实习要求是800个小时以上,哲学专业的实习要求两个月以上;第二种是研究型实习,借助研究项目,老师带领到田野去调研、做研究,这是辅助方式;第三种是自主型实习,难免有个别学生因身体原因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他是可以选择自主实习,自己找一个单位,但是我们那些考核条件不会变的,最终交上来的材料与集中型实习的同学是一样的。第三是假期的社会实践,假期的社会实践的形式特别多样,既有学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也包括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所有实习实践,学院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为开展这些实践内容,学院提供了哪些平台或者实施了哪些措施?

陈:第一是访企拓岗,学院签订了不少实习单位,主要是拥有实力的企事业大单位。第二是筹措经费支持,包括利用学校拨付的实习实践经费和专项申请经费支持学生做田野科研;利用捐赠和学院的创收来补充一些经费;给予带队实习教师提供合适的业绩鼓励。第三是发动校友和社会资源,提供实习实践的岗位,并且通过校友和社会资源,帮助我们一起培养更好的学生。第四是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要让家长了解实习实践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和重要性,在实习实践费用等方面也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

3.近年来,有哪些亮点的实践活动?

陈:2021年4月我带过3名学生去北京明达同泽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北京明达同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是1988级哲学系校友张劲松,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撰写商业计划书,熟悉商业运作流程;协助开展“哲学与生活”讲座;联系北京校友圈,搭建学院与在京校友的沟通桥梁。三位学生后来的就业方向都不是企业规划,但是通过这一次实习破除了学生对企业规划的幻想,明确了职业发展的目标。学生在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也有非常大的提升。他们对学院和学校的认同感也非常高。

从榆中校区启用至今,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下设微光之源志愿者团队一直在坚持的“‘心灵有约’———关爱空巢老人”实践活动,每周末前往夏官营村去看望孤寡老人。一个是帮他们收拾家里,二是就单纯地陪他们聊聊天,三是会带一点礼物。这些活动让他们能接触到社会的边缘群体,培养爱心,完善人格。

4.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等重要工作,我们开展了哪些专业实践?

陈:在脱贫攻坚和抗震救灾的一些活动中,学院也开展了相关活动。因为有社会工作这个方向,我们是责无旁贷的。一是提供专业性的信息数据,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相关教师第一时间去灾区做了调研报告,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发布,调研报告中的提供信息,使得有心帮助的人或组织知道可以帮助什么,而同时提供的专业公益讲座,则使人知道怎么专业地帮助灾区。第二,学院有了专业队伍后,可以做成一些项目。包括医务社工的项目、妇女儿童的项目。既争取到了社会资源,也带动了全国的专业团队跟进。也使我们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的美誉度得到提高。

5.开展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和学科发展来讲,有哪些重要意义?

陈:我们的教育是立德树人,这种非课堂的教育对学生成长并非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的巨大影响。对学科而言,就是它服务地方社会的作用真正得到了实现。

6.在活动结束后,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能否举个例子说明?

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有要求,哲学本科“专业实习”要求两个月以上,社会学本科“专业实习”要求800个小时以上。第一,首先需要达到这个时间的基本要求。第二是质量的评判,包括实习期内班主任/导师/负责老师的抽查,实习单位、导师的反馈,并且实习结束时学生会提交一个5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第三是有实习单位签署意见的实习鉴定书。第四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学院设计与实习相关的竞赛、评奖等活动内容,让它在更大范围内容可以分享,通过评价机制进行鼓励。

7.目前这些实践活动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

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调整上,是如何把以上说的一系列做法形成培养学生的体系化培养方式,体系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改革方面,最难的是学院的师资跟考核的方式难以推动个体化的质量控制,一对一的成本太高了。社会学专业更希望三种类型的专业实习方式的结构能更完善,每一种方式我们的师资跟经费的配备都能有保证。要加强方法的训练,这个训练我们现在新的培养方案里面课程是最多的,比如定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分开为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最核心的是推动了与AI相关的实验平台的建设。

8.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陈:首先社会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真正的社会学的眼光,这意味着需要有理论素养,理论素养的培养跟哲学专业相关领域研究的师资可以合作;其次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常常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第三点就是它的高阶课程需要面向问题,就是面向社会实际的问题开设课程。

二、哲学专业

1.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什么?

陈:一是注重基础教学,以研讨班形式开展原典教学;第二是注重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健康人格;第三是注重交叉学科,强调文理交叉课程学习对于哲学的意义(哲学不仅仅是文科)。

2.与前几年相比,近几年针对哲学专业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增多了,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吗?

陈:学院学术讲座的类型有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群学”系列、“校友”系列等,截至目前,“爱智”系列举办了56期,“群学”系列举办了31期,“校友”系列举办了14期。还有“走近哲学、走进社会”,加在一起肯定超过了200讲,学术会议仅这一个月就会有四场。

这几年的变化说明国内的同行是认可和肯定我们的,还有兰大本身的平台也是很重要。由此看出,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数量、老师的学术活跃度,以及学生的整体学术水平都有所较大程度的提升。

3.与之前相比,学院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在频率、范围等方面有哪些突破?能具体说一下吗?

陈:这些讲座的选择主要涉及两方面的考量。

涉及哲学专业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二级学科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里38位哲学专业的教师中有大部分是这三个方向的。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社会学院的传统学科,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的一个抓手,希望利用这个平台能够推动兰州大学不同专业之间合作。具体呈现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跟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在做公共卫生健康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第二个方面是跟草科院合作,做农业伦理相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现在推动的微专业———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

另外,我们与媒体合作非常多,不少著名媒体很乐意帮我们宣传报道。专业影响力的提升与这个有一定关系,使得学院及其专业学科在社会及学术界产生了一个很正面的影响。

4.如何评价这些讲座和学术会议,它有哪些效果,对学生成长有哪些帮助?

陈:这两年特别明显的是学生自信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去外面参加夏令营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对专业和学院的认同,二是这几年学生在文体活动等比赛中表现突出,比如学院的女篮去年获得亚军,辩论赛基本上不是亚军就是冠军,体育竞赛今年总分拿到第十名,还有学院创办的《思想者》杂志,现在也有一定影响力,今年7月底将会有学生举办的学术会议-思想者论坛,根据投稿选拨邀请全国著名高校总共30名同学来兰州大学举办学术会议。总之,最大的效果是学生自信了,当然他们的能力本身的提高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他见识多了嘛。

5.目前这些讲座或者学术会议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

陈:讲座是希望分成专题的,有些讲座邀请的专家可以依据学术水准,而不是按照职称。但是知行讲堂“爱智”系列必须是教授以上的,而且是知名的,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水平学术讲座的品牌,将会更加的专业化。学术会议要跟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相结合,跟老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我们现在已经是这么在做了。

6.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陈:在特色凝练方面,根据现在师资情况的变化以及新的培养方案的要求,遵照执行,落地见效。具体来讲,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要抓原典教学,落实研讨班的教学方式改革;然后落实实践实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实现文理交叉的落地。怎么落地呢?师资力量的跟进、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培养的落地,实习实践经费的落实,现在的暑期学校我们已经在做了,这三个方面正是目前短期在落地实施的事。

7.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哪些有特色的培养方式?

陈:一个是“哲学+”。强调哲学专业对于整个大学的通识教育的含义,通识教育是构成一个人的知识的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所以我们开设哲学相关的通识课程供同学选修,以便跟自己的专业合一形成“哲学+”的完备知识结构。一个是“+哲学”。指哲学的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以及微专业。另外一个培养方式是研讨班,我们希望用讨论班的方式来上课,具体分为初级研讨班和高级研讨班。

8.在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上,我们还应当关注哪些方面?

陈:一是关注他的专业基础或者专业能力素养的养成。二是注重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包括健康人格的养成。对教育来讲,学院要不断地制造这种机会给学生。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把学生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助力学生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要更多地做到发现与成就,而非改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