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致敬龙泉分校诸先生

2024-09-27    

作者介绍书法展选题和展名“墨守芳野”,为纪念龙泉分校八十五周年,寻访相关旧址和诸先生足迹,收集到十二位先生的23件遗墨,十分罕见。展览旨在致敬龙泉分校诸先生,弘扬文人书法,倡导书法艺术既要墨守传统,又须自然生发,借古开今。

■楼可程

墨守芳野书法展,要从我的校史情结说起。因工作需要,2003年春天,我开始大量收集和阅读浙江大学校史资料;2005年夏天,驾车重走西迁之路;2007年夏天,驾车寻访龙泉分校办学旧址,并赴福建松溪县,在松溪县档案馆和大布村发现龙泉分校档案和史料。从此,建立起我对国立浙江大学历史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当年先生的人格、学问、艺术的深刻体悟,也促使我着手写些校史掌故和考订文章。

我和池长庆都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并留校工作至今。缘于共同爱好书画而相识、相知、相勉四十年。书画于池长庆,已从业余到专业,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一骑绝尘。而书画于我,依旧为余事。2017年,池长庆和我策划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翰墨求是——纪念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书画展”;2022年,池长庆策划了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的“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一年前,老池提议合办一个书法展,由我选题。

今年恰逢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建校八十五周年,我自然想到了龙泉分校,我俩一拍即合,商定将落点定在风雨龙吟诗社郑晓沧、夏承焘、王敬五、孙传瑗、徐震堮、王季思、任铭善、胡伦清、金维坚等先生身上。他们以学问为志业,以诗词书画为余事,时常唱和切磋,勤勉精进,皆为饱学恭谦的大先生。所遗翰札,也多为日常书写,但无不文气雅正,格调高古,是近现代文人书法的典型。

办展览要先取名,但取个好名字,实属不易。包世臣《艺舟双楫》将清朝书品分为五品,即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并曰“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芳野,为龙泉分校办学地名。于是我们将展名取为“墨守芳野”。意在致敬龙泉分校诸先生,弘扬文人书法;意在倡导书法艺术既要墨守传统,又须自然生发,借古开今。

有了选题和展名,就得抓落实。为筹办本次展览,我们先后寻访了相关旧址和诸先生足迹,如龙泉分校办学遗址、之江大学旧址、西湖白堤之罗苑、温州雁荡山之灵岩寺,以及杭州陈训慈沙孟海旧居、杭大新村、海宁郑晓沧故居、平湖陆维钊书画院等,蒐集龙泉分校相关档案史料、着手抄写诸先生诗词、回忆文章等。因诸先生为学问家,非书法家,书画市场上难得一见,要收集近八十年前诸先生之遗墨,很是困难,但也最为要紧。

在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寻访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收集到十二位先生的23件遗墨,有郑晓沧、孙传瑗、胡伦清、王季思、金维坚的,十分罕见,其中的两套龙泉分校学生纪念册最值得一说。纪念册主人为张德舆,和戴朱恒,皆为农学院1941级学生。因龙泉分校只有一、二年级,学生上完二年级就得自行远赴贵州遵义、湄潭的浙大本校续读,于是有了1943年的龙泉分校师生离别题赠。因拍卖公司为提高收益而将纪念册分页拍卖,导致四处分散,为各地藏家所收藏。我们分别在龙泉寻得胡伦清、金维坚题赠张德舆;温州寻得王季思、金维坚题赠戴朱恒;海宁寻得郑晓沧、王敬五题赠张德舆。因这次展览,这批失散的先生遗墨又重聚浙江美术馆,让大家可以再睹风采。不禁令人感慨,聚散无常亦有常!也许这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赓续传统艺术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