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康巴作家群”为代表的甘孜州当代文学蓬勃发展,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雍措是其中出色的一位,尤以散文创作著称,其第一部散文集《凹村》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骏马奖”散文奖。今年8月17日,“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广州市举行,雍措《越来越薄的等》(《花城》2023年第1期)获得第八届“花城文学奖”散文奖。这次评奖范围为《花城》杂志2019年第1期至2023年第6期,以及2020年至2021年3期长篇专号,共计33期杂志,其中获得散文奖的作家仅有2位,足以见得奖项的分量之重。
评委会给雍措《越来越薄的等》的授奖词是:“雍措的写作入乎凹村之内又出乎凹村之外,《越来越薄的等》体现了尤为开阔的散文精神,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探求存在之思,观照现实命运。文体探索与思想深度相融合,民族表达与共通体验兼顾,更新了读者对康巴文学的期待。”的确,雍措的散文创作围绕“凹村”持续展开,这一地理空间构成了雍措文学世界的中心,同时也为我们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范本。
地理学范畴的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生产生活于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并构成一种关联互生的系统。费孝通《乡土中国》开篇即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传统农民依赖土地劳作生存,现代农业将土地集中承包经营,城市发展同样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征用。具体到文学创作中,人地关系是作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作家自身经验、作家所处的地理空间、作家塑造的作品人物、作品所写的地理空间,它们之间的错综关系涵括了作家的生命情感与时代感知。
在散文《越来越薄的等》中,人地关系成为理解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以及个体心态的重要窗口。比如彭措扎西在凹村劳作了大半辈子,有一次干活过于劳累,在地里睡到半夜,恰巧那天夜里,家中突然垮塌的土房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如今他觉得“已经活够了”“什么也不想干”“只剩下等”!“人”之于“地”是生命延续的造物,“地”之于“人”则是生存与情感的载体,而在“地”的“人”根脉相连,于“血缘”或“地缘”中依存,一旦一些人远走,剩下一些人的生命也便随之黯淡。又如铁匠尼玛打制每把镰刀都会刻上一个“尼”字,他心疼那些丢失或损坏的镰刀,甚至从来没有拿自己打过的镰刀走向一片秋地。这些执拗的人物身上,内含着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唏嘘与人生的孤独。
正如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所说:“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雍措《越来越薄的等》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康巴地区一个名为“凹村”的小村的风情图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类面对命运的降临与挣扎。
由雍措《越来越薄的等》谈开去,可以发现康巴作家群身处的地理空间,具有某种天然的创作优势,他们对于人地关系的感知与表达,时常直抵人心。尤其是散文作品屡屡获得高级别奖项,比如南泽仁的散文《炉火边的夜晚》获得第四届青年散文大赛金奖,散文集《远山牧场》获得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散文集《火塘书简》获得第20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对待这些“热点”现象。文学的创作、出版、传播、接受都存在一定门槛,尤其是偏向于“小众题材”的文学作品,除了专业读者或文学爱好者,一般鲜有读者市场,笔者曾在网购平台搜索以上部分书籍,几乎难觅踪迹。可见以文学创作来表达人地关系、呈现甘孜形象,尽管能获得官方或专业读者的认可,但就其传播效果来看仍然任重而道远。
进入新时代以来,甘孜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接续并发展了中国当代文艺 “以人民为中心”的书写逻辑。在此基础上重估“谁来创作”“为谁创作”“谁来阅读”“为何阅读”“阅读效果如何”等问题,能够更客观地检验文艺作品的有效性与传播度。一方面,甘孜州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加强对知识技能、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文艺实践中规范自身言行,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的作品,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讲好甘孜故事。另一方面,政府层面可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着力提升基层人才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反作用于文艺的创作与传播。
笔者关注到甘肃作家胡说 (本名刘金龙)的《扎西德勒》荣获2021年第一届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 “金七猫奖”、2022年第三届泛华文网络文学 “金键盘奖”。该书讲述了一群年轻的援藏工作者,从成都市来到德格县,目睹涉藏地区落后的现状,决心用一腔热血为当地群众带去知识、温暖和希望的故事。这实际上也在提醒甘孜州文艺工作者,身处的这片土地还蕴藏着丰富的创作资源,要勤于积淀文化、懂得厚积薄发、勇敢抓住机遇、突破现实困境,通过感知人地关系,在多元文化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好地表述与传播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形象。
(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