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报》

躬耕思政守初心 弘道求索育新人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陈利霞    
2024-09-22     浏览(87)     (0)

本文讲述了作者作为山东建筑大学思政课教师,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的故事。作者深入探讨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经验,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学生培养、科研进步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最终表达了思政教师应秉持创新理论、忠诚报国的志向,为实现学生和自身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为山东建筑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我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22年。于我而言,思政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值得全力以赴、奋斗终生的事业。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诠释师者初心与思政信仰的“大先生”。

躬耕教学,打造特色课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教师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将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到课堂教学,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我将“时政新闻”“历史上的今天”变成鲜活的教学素材,架起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从一幅幅图片、一部部影视资料中,学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图文光影中重现的一段段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逻辑必然性。课堂展示环节,我鼓励学生采用微电影、辩论会、时政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从“低头手机族”变成“情境体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中国近现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跨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知行合一,传播创新理论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好课本内容,更要有家国情怀,心怀大爱,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共促,是成效显著的“实践思政”育人新途径。

2020年暑假,我参加了省委党校组织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到章丘区三涧溪村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三涧溪村,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这个村通过抓班子建设、发挥党员带动作用、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3年时间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变化,凝心聚力打造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我将在三涧溪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新中国·七十年”主题征文,丰富、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社会热点的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心怀“国之大者”、堪当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爱学生,引领逐梦之路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要求。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仁而爱人、关爱学生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和核心素养。

2018级土木学院学生王明震在大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跨专业考研。备考期间,多次与我联系沟通,言语之中有忐忑、有犹豫。我耐心安慰,劝导他沉下心复习,夯实理论功底,争取在初试中夺得头筹。第一次考研,王明震初试过了国家线,没有达到所报院校的复试线,他决定考研二战。在“二战”过程中,他精神压力很大。我鼓励他:“既然决定再次考研,就应该倾尽全力,不给自己留遗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该生成功考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我真诚地祝福并期许:“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才能厚积薄发。”入学后,王明震学习态度踏实端正,学期论文成绩优秀,获得校级奖学金。

潜心科研,促进教学相长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科研态度,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从容自信地立足三尺讲台,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讲信仰”。

从教廿载,我坚持把科研意识转化为科研行动,从教学实践中找研究方向和选题,在科研探索中深化拓展教学改革。目前,主持课题5项,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思想研究》和学校教改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获得立项就是对深入思考课程教学的肯定。近年来,在《济南大学学报》《教育探索》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出版《大学生入学教育》《变化中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多部著作。

此外,我积极参加学院及教研室组织的集体活动,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党的主张转化为思政教师的责任、使命和自觉行动。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坚定“心有大我、挚诚报国”的志向抱负,用创新理论点亮学生的理想信念,用家国情怀引领学生的逐梦之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淬炼自身的党性修养,激发担当作为,书写热辣滚烫的教育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