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数万名浙大学子赴全球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实习锻炼等,将在学校小课堂的所学所思与在社会大课堂所行所感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激励同学们在实干中发现问题、探索解法,浙江大学团委指导学生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开展“求是博雅·蹲点观察手记”征稿活动,鼓励青年围绕在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小故事进行调研和思考。
在数十篇来稿中,有的同学在参与暑期支教中产生了对教育事业的思考,有的在海外研修交流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的同学在专业实习中反思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青年们只有沉下去思考、学习、实践,才能练就实干兴业的真本领。
浅谈偏远山村“空心化”难题
■秦鹏程
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南部石山区的百谷村,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2019年全村脱贫摘帽,取得“攻坚战”胜利。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百谷村仍面临人口“空心化”的难题。
去年,我曾参加青马学院第一批赴百谷村社会实践团,校党委副书记、青马学院院长朱慧为“青马向上·百谷守望”浙江大学青马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今年暑期,我再一次参加青马工程“行远计划”暑期政务实习项目,来到百谷村。在与当地老乡交流过程中,一位老人的无心之言令我印象深刻:“年轻人都没了,乡村振兴个啥?”我且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百谷村实际情况和实践团主要做法,浅谈落后山村人口“空心化”难题和“四味良方”破解之策。
存在的突出难题
以百谷村为例,难题主要表现为:“两委”班子老龄化;青年后备人才不足。百谷村人口年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而中青年人群(20—44周岁年龄人口)出现“断崖式”缺失。笔者经调研发现该年龄段人群大多由于学习、工作、婚嫁等原因已将户籍迁入城镇地区,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这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缩影。
村民学历普遍止于初中。从当前阶段看,义务教育结束(初中毕业)以后,青少年继续攻读高中、中专比例仅66.0%,远低于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本科年龄阶段同样有1/3的青少年未能接受高等教育。
青少年发展前景迷茫。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青少年普遍喜欢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究其原因,主要是村中青少年很早就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和管教,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同时缺少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实践团的“四味良方”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其中,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实践团利用青年学子暑假返村契机开展“百谷新青年论坛”,立足当地青年实际需要,开出“四味良方”,探索更生动的对话内容与更有效的交流模式,实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主要做法为:
聚焦思想引领,开展主题宣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防诈反诈宣传教育宣讲等,形象生动的主题宣讲吸引人、感染人,树立鲜明价值导向,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模范带头,实施言传身教。“以我来时路,作你指明灯”。举办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主题会,向当地青年学子分享人生经验、学习方法。邀请清华大学实践团百色支队赴百谷村座谈,两校学生骨干与当地青年学子深度交流。举办三场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邀请“双一流”名校毕业的优秀选调生代表作成长经验分享,引领当地青年学子为乡村振兴、为家乡建设挺膺担当。
聚焦成长成才,拓宽视野格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头脑风暴”“职业生涯规划”等新式课堂上,通过知识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挖掘自身优势,追求创新创造,拓宽当地青年学子视野格局,解决信息不对称。
聚焦所需所盼,坚持五育并举。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补齐体育、美育、劳育教育短板。开展各种球类运动理论与实践教学,邀请当地篮球协会代表授课;开展合唱团、象棋、书法、墙绘、辩论赛、文艺晚会等形式的文艺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开展厨艺比拼,在劳动中锻炼青年学子的动手能力。
实践团以“四味良方”推动百谷村人才振兴迈上新台阶,为新时代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展现了浙大青年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