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蔡申雪 朱天逸
问题秒回,解答细致,一对一分析每位同学的答题情况,几节课就记住班内近百位学生的名字。
“五一”假期她关心每位同学的去向“回去了吗?”短短几个字却让同学们惊讶又感动“在大学里,除了爸妈还有傅老师这样关心我。”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她在同学中有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傅妈”。
这位既严格又温暖的“傅妈”,是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的主讲老师,化学系“刘廷炜夫人奖教金”获得者傅春玲教授。“傅妈”的称呼,是对她严谨治学态度的认可,更是对她慈母般关爱的感激,是她和同学们的双向奔赴。
拼搏肯干、开拓创新,做教学实践的“实干家”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则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带着这样的热忱,自1989年走上教学岗位以来,傅春玲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每年主讲2-3门量大面广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近10年来平均每年本科课堂教学超250学时,年均授课学生超300余人,主编及参编教材共十部,撰写字数超75万字,不断推进有机化学教学高质量发展。
三十五年的教学时光中,傅春玲不仅靠自己的探索提高教学水平,还会从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汲取方法。其中“有机化学是讲道理的”,这句话就是早些年学生和她说的,现在成了傅老师的金句。所谓“教学相长”便是如此。她不断向同学们强调,学有机化学重要的是掌握底层逻辑,做题一定要有理有据,这样学起来就轻松了。
“厚厚的《有机化学》书,大量的反应式,跟着傅老师理解了有机化学的底层逻辑之后,考试前需要复习的仅有一张纸的内容,感觉这是我在浙大学得最‘爽’的一门课!”曾经的一位学生这样回忆说。傅春玲将思想教育和所授课程巧妙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有机化学的美好,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智慧和汗水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春风化雨、严慈相济,做莘莘学子的“引路人”
小测后主动约学生面批和订正,讲解到天黑直至问题解决。课后全天候、无间断在线答疑,一年内“浙大钉”答疑和交流记录超1.6万次。把学生放在心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差异,在“学在浙大”平台累计编制自测练习题约1000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一年内上传到“学在浙大”平台,自测题、作业讲评和答疑等,视频时长累计约4000分钟,满足同学们个性化学习需要。一年内课程“学在浙大”平台的总访问量超45万次,她自愿开设的习题讲解课,到课率百分之百。这些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傅妈”对教学的专注和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每次阶段性测试后,同学们都能收到傅春玲的关心私信。“感觉怎么样?”“这次进步很大哦!”她主动为同学们一对一分析小测情况,亲自手写每位同学错题涉及的知识点,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
曾经一位延毕的同学感慨,多亏傅春玲的不断关注和鼓励,让他逐步重拾自信,回到正轨。傅春玲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私戳提醒他要按时上课,“在我偷懒的毛病又犯了时,傅老师没有严厉批评我或者不理我,而是耐心宽容地再次给我机会,我怎么好意思不学!”“我被老师的认真用心打动了,不努力学都对不起傅老师的付出!”不少同学都这样感叹傅老师宽严相济的教学。
她会不断督促同学坐到前排认真听讲,时不时走下讲台关注同学们的听课情况。逻辑清晰的教学成就了超高的课堂抬头率,干货满满的讲授,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同学在傅春玲的督促和鼓励下,勤奋刻苦学习,最终在有机化学这门课上取得满绩,也为他们的大学学习找回了信心,从此乘胜追击各科都有了长足进步。
单单是信心和态度还不够,学好有机化学方法也很重要。她以各种方式向同学们分享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是成功“逆袭”的故事。她也会请班上优秀的同学做经验分享,鼓励同学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搭子”共同进步。
“傅老师分享的学习经验很实用,一些学长学姐的例子也能让我在失落时,重拾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谈起上完傅春玲课的感受,“幸运”“信心”“幸福”是同学们提到的最多的三个词。能选上“傅妈”的课是“幸运”,“傅妈”不断的鼓励带来的是“信心”,付出得到高分的回报是“幸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职业,更是天责
坚持教学的同时,傅春玲也在竞赛和科研方面不懈努力。她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她指导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及全国大学生化学竞赛并获奖,发掘开拓学生的竞赛潜力,培育有科研追求和家国情怀的社会栋梁。
她像一位种树人,用心呵护一代代小苗茁壮成长,她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的本科生中,多人前往浙江大学及其他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指导及合作指导的研究生毕业生中,12人已成为国内高校教授、特聘研究员,4人入选国家或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
在育人的道路上,她一直坚持着、思考着、探索着,用心行动着。她的课堂像是一种传承,一群群孩子从她这里扬帆起航,一届届学生来汲取知识和经验。而傅老师仍旧坚守一方讲台,初心不变,热情不减,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点亮了学生们的求学路,也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