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雅兰
周二下午5点50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伴随着下课铃声同时响起的,还有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哲学学院黄华新教授的《逻辑学导论》课堂。每周两次课,每次下课,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为老师鼓掌。
逻辑思维看不见摸不着,要想讲好可不容易。40多年来,黄华新教育一代代学生“求真、明理、守则”,培养他们养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思维习惯,掌握智慧的真谛。
“在老师的讲授下,逻辑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变成了有温度的,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启示。”“老师以富有哲理性、艺术性的讲解,加之以详尽的推演、贴近生活的实例,让人理解得清楚明白,触发我们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讨论内容和方式都很有趣。”……提起这门课,同学们好评如潮。
从日常语言分析的“套路”说起
看到数字11,你会想到什么?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召开,当时白岩松是这么解释11的:11告诉我们一加一大于二;11也是一支足球队的人数;11可以联想到双腿,意指行动;11还像筷子,代表中国的特色文化;11也像一条延伸向远方的路……看,一个数字可以衍生出这么多含义,我们可以试着分析这些“套路”背后的隐喻和类比机制,思考其中蕴含的符号链。
在黄华新主讲的《逻辑学导论》课上,抽象的逻辑思维与日常生活语料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既紧张严肃又妙趣横生,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名言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其实这句话的“活与死”是从不同角度解释的,而逻辑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同一思维过程,即“三同一”——同一时间、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掌握了这点,我们也就能理解“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这一类表达方式了。
“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逻辑学特别注重分析判断、推理论证。这些能力怎么培养?要从生活世界来,再回到生活世界去。”黄华新说,有时候复杂深奥的道理用雅俗共赏的生活语言诠释,学生更能听得进、听得懂。
国际知名逻辑学家范丙申(Johanvan Benthem)说:“逻辑是心智的免疫系统”。在黄华新看来,学习逻辑的目的是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讲道理”,防止掉入思维的陷阱。竺可桢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班学生孙润禄每次上黄华新的课总是坐在第一排。他说:“逻辑学对于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医学这条路很长远,黄老师讲的逻辑观念和方法对我很有帮助。”课讲得好,学生爱听也爱学,黄华新开设的《逻辑学导论》等课程的评价一直保持着4.95上下的高分。
干好自己真心喜欢的逻辑活
黄华新常说:“干了40多年的逻辑活,吃了40多年的逻辑饭,读书、教书、写书的初心没有变,这些是我真心喜欢的。”40年多来,黄华新通过启发、互动、参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从“知识模式”到“知识-态度-实践”模式的转换。虽然他30年前就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但对于教学,他始终心怀敬畏,每次讲课前,都要预先演练,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了让逻辑课更有理、有味、有料、有用,黄华新做足了功课。开课前他会先调研,哪些是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哪些是学生觉得难懂的知识点,预研分析后有针对性地完善讲课内容。不仅如此,他还时刻关注世界一流大学是怎么上逻辑课的,把国外的优秀成果介绍到中国,在新编教材中加以引用诠释。也因此他的课程内容常讲常新,当下的热点新闻和学界的最新研究都会出现在课件里。他领衔编写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材《逻辑学导论》在去年10月修订出版,其中就有很多反映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新材料。
逻辑教学要与时俱进,这是黄华新反复强调的。“不懂人工智能,将来饭碗都会成问题。”20多年前,黄华新就关注到人与机器的对话,他开始思考,大脑如何运作、人与机器怎样互动。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投入“人工智能+逻辑”的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开发逻辑教学软件,牵头建设逻辑学虚拟教研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和AR尝试沉浸式学习。古老的逻辑学,在他的课堂上“玩”出了新花样。
几十年来,黄华新始终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会想、会说、会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反复修炼”。他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组织逻辑兴趣小组,引导与推动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学术志向和兴趣。黄华新希望学生用心掌握逻辑的核心理念,把握逻辑的思维方法论,进而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对天下大事和人生价值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像关心子女一样关爱学生
“如师亦如父。黄老师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业,还常与我们畅谈人生理念。”博士毕业生应腾至今仍记得,在他论文写作进展不顺时,黄老师一次次的面对面交流,邮件里也留下了很多宽慰和勉励的文字;在他论文发表或得奖时,黄老师微信发来祝贺之词;在他去面试应聘时,老师又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如师如父的关心和指导带来了丰硕成果,应腾的《基于可废止逻辑的论辩系统》被评为浙江省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黄华新说:“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学生成长成才是我们老师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事。”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指导的两位学生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生组一等奖,洪峥怡的《认知隐喻的信息流逻辑研究》获评2023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所在团队也曾荣获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
“老师不止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几十年的教书育人工作中,黄华新用他的思想力、亲和力和表达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每次下课黄华新总会留出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者切磋,有时候一聊就聊到了中午,他就请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每届研究生入学,他都会有针对性地送一些书籍,勉励大家多读好书……对于青年教师,黄华新同样给予了春天般温暖的关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师廖备水,当年从计算机学院毕业后跟随黄华新做博士后,开始了他的跨界研究,现在已成为学校逻辑、认知与计算方向的领军人才。“黄老师总是鼓励我们每个人。在做博士后期间,他的欣赏与建议对我后来在交叉学科领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校这两年推出的“雏鹰领航”活动中,黄华新作为导师与青年老师结对,不遗余力地倾囊相授。
好的教育传统需要代代相传。黄华新说:“我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培养出一批真正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名师,让更多学生从大学的课堂内外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