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初衷2019年12月26日,陈举校友“豫酷视频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举行,我代表学校校友与基金办出席了活动。
工作室揭牌仪式结束后,大家在座谈会上聊起今后工作室的发展前景。我因拍摄“最美校友”与陈举校友相熟,就说起西藏校友这个群体的故事,希望能与新传院师生联手,拍摄一部反映西藏校友的纪录片。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在座各位的积极响应。新传院院长杨萌芽觉得此提议非常好,愿意组织学院师生参与拍摄;新传院教师代表郭灿金表示愿意参与文案创作;陈举校友更是跃跃欲试,愿带学生前往西藏拍摄。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对该片的拍摄充满了期待。当时也基本确定了片子主题:反映西藏校友扎根基层医疗、服务当地民众的校友纪录片。
参与座谈的新传院广电系主任高红波后来在《比较视野下“汉藏两地情”纪录片带来的启示》(红波视界 2023年7月30日发布)中也谈到了此片的初衷及站位:“选题在《汉藏两地书》中,原本是河南大学校友基金会刘波老师在陈举老师‘豫酷视频工作室’授牌成立时的座谈会上提及的校友纪录片选题。后来的采访拍摄和制作也基本是按照‘河南大学校友纪录片’的模式和路线……所以,一开始的纪录片《汉藏两地书》是‘河南大学校友纪录片’的视野和站位。虽然,陈举导演做了很多颇具匠心的结构设计,比如片子用‘老西藏’精神和国家医疗队的背景开篇,也找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时间节点,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一部‘校友纪录片’。”
入藏拍摄花絮
2020年8月5日,在韩守富总会计师带领下,校友总会、陈举校友的鹰展文化传媒公司摄制团队和以校友总会名义邀请的新闻与传播学院3位师生一行16人到达拉萨。在之后的20天内,摄制组完成了在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的采访工作。前期在拉萨和日喀则,采访工作以我和郭灿金为主,之后山南、那曲的采访则由导演陈举负责。
20天的拍摄,也并非一帆风顺,就拿高原反应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最明显的是,男士的酒量都大打折扣,有的干脆滴酒不沾。
入藏前,郭灿金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范秀云老师,与喜乐、欧珠学长电话沟通,确定采访内容,拟就了“汉藏两地书”的片名,是我们采访团队的文案主力。然而,采访工作刚开始两三天,他就感冒了。有过卫生兵经历的简万新,不断调整感冒药,都没有阻止他低烧。高反和感冒让他头昏脑胀,没有食欲,勉强撑了十天,最后只好跟我们一起返汴。说来也怪,飞机在重庆中转时,他立刻感到头不晕了,也有了食欲,甚至有了想喝一杯的冲动。善解人意的万新,立刻买来重庆的红油抄手、凉拌耳丝、点心和两瓶江小白,结果两人在飞机上,就着耳丝、卤蛋各喝了一瓶小酒。军人出身的陈举校友坚持到了最后,也基于此,在后期制作中,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对纪录片的剪辑和解说词的撰写。
要说高反最严重的要数刘会军。本来拍摄西藏校友纪录片是校友总会的工作,会军分管基金会工作,此事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只因刘群忙于“点滴成林·向爱行”和内蒙古校友会成立工作,实在是腾不出空儿来忙活“汉藏两地书”的拍摄工作,只好让会军友情“出演”,负责协调联络。另外,考虑到会军40出头,身体好,而且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沟通协调能力较强,利于拍摄工作的有序开展。然而,不曾想会军一下飞机就蔫了,饭也吃不进,觉也睡不好,嘴唇也发乌了,走起路来跟个小老头似的。特别是在纳木错,从车上下来不久,他走路就开始打晃,吓得万新一路小跑回到车上取来氧气,吸氧后会军的高反状况才有了缓解。西藏之行,一向性格豪爽的会军,在拉萨滴酒未沾,连大声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不得已,会军随第一批人员早早返校。
15日下午,参加完医士5班、9班的聚会后,为了筹备第二届返校日的视频拍摄工作,我、灿金、万新和欣怡也离开拉萨,最后只剩下陈举校友率领的鹰展摄制团队。
偶遇但斌校友
8月11日下午,因摄制组参观布达拉宫,没有采访任务,我便和万新、欣怡到布达拉宫广场拍照留念。在我们等车准备返回驻地时,突然发现一位身着红色骑行服的人停在路边等同伴,我定眼一看骑行者竟是但斌校友。我喊他时他也很惊讶,没想到会在布达拉宫前偶遇,我们都激动不已,马上合影留念,并为他半月的骑行点赞。
第二天,我们一行四人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厅见到了但斌。聊天中,我谈到了早上看到某高校为了延展学校历史,不顾历史事实,抢夺河大校史、校友资源的不良行为。大家交谈中都认为,尊重历史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态度,只有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人们才会敬重你,否则就是个笑话。但斌校友说有很多网友关注他,他会在微博上不点名地说说这种不良风气。
这次见面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河大“第一才子”郭灿金与但斌校友两个同龄人开启了他们的友谊。2022年9月,郭灿金为但斌校友捐赠的郑州校区景观石撰写“磐石铭”;2023年10月,但斌校友专门请郭灿金为他捐赠的玫瑰苑体育馆写题记。一次偶遇,促成了后来的两段佳话,令人难忘。
(作者系校友工作与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