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宋代的“高台跳水”——水秋千

作者:和晨露    
2024-05-20     浏览(48)     (3)

本文介绍了高台跳水的发展历史,它源于中国宋代的水秋千,并在现代被遗忘。但高台跳水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2021年夏天东京奥运会上,“天才少女”全红婵以破纪录的成绩横空出世,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跳水这项体育运动。不过,相信对于许多人而言,“高台跳水”仍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专业名词。我们通常所说的跳水,最高设项为10米,并且在室内场馆进行,而高台跳水最高可达到27米,通常在室外开展比赛。这项起源于渔民悬崖跳水的运动,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两百多年前的美国夏威夷群岛。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宋代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与高台跳水相似的体育活动的记载。

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是一部全面反映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城市风貌的百科全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金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段历史记载中所提到的“水秋千”便是我们现代跳水运动的雏形。

关于水秋千的起源时间则有不同的版本,一说是最早见于唐晚期,著名水嬉艺人曹赞进行的跳水活动被记载于唐朝见闻记录《因话录》中,“洪州优胡曹赞者,长近八尺,知书而多慧。凡诸谐戏,曲尽其能。又善为水嬉,百尺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水嬉在当时是各种水上活动的总称,曹赞极为擅长水嬉活动,从百尺高的桅杆上“投身而下”,竟能端端正正“正坐水面”,好像坐在舒服的褥垫上一样。如果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这样的技巧已经让我们连连惊叹,那么更要知道,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30厘米。也就是说,曹赞是从近30米的高空中完成这一动作的,比我们今天高台跳水的极限高度28米还高了2米,曹赞的本领可见一斑。甚至还有人开玩笑称,如果曹赞生活在现代,那么这高台跳水的金牌一定不会旁落他人。

不过在这一时期,水秋千仅仅是作为表演性质的节目,不作为比赛或竞技性的项目,并且这一活动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就连宫廷内都很少有表演水秋千的活动,而水秋千真正得到普及发展则是在宋朝时期。

在北宋,水秋千可谓是最受欢迎的水上体育运动之一。宋皇帝也多次表现出对水秋千这一项目的喜爱,上文提到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就是宋徽宗赵佶在临水殿观看水秋千表演的场景。除了《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水秋千的记录,以龙舟竞渡为主题的《金明池争标图》中也有相关画面的描绘。

从《东京梦华录》中对水秋千的详细介绍和表演场景的描绘来看,这一项目在当时受到欢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为直观的因素就是项目本身具有的观赏性。与今天的跳水运动从跳台或跳板原地起跳不同,水秋千则是在快速晃动的秋千上进行起跳的,对于起跳者起跳的时机具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岸上熙熙攘攘的观者躁动不安,河面却波澜不惊,两条色彩缤纷的画船上架着一个高达数十米的秋千,站在岸上望去,秋千的柱子高耸入云、直冲青天,一个民间的水嬉高手正站在秋千的木板上蓄势待发。等时辰已到,喧哗的人群逐渐寂静下来,众人屏气凝神,直勾勾地盯着宽广水面上的一个小人。秋千开始荡漾,春风适时吹拂,只见艺人双腿发力蹬起,在空中画出一个半圆,秋千越荡越高,此时一阵风忽然吹向水面,也揪着旁人的心随那秋千一同荡漾了起来,等到那窄窄的秋千的高度已经与上端横着的木头齐平时,人群中突然传出一阵惊呼声,那艺人松开随风飘荡的绳子从晃晃荡荡的木板上腾空飞起,在空中尽情展现自己的绝技,好像是踩着那筋斗云毫不费力地做出后空翻等各种动作,最后“扑通”一声落入水中,整个过程可谓是刺激又过瘾。再加上不同的表演者空中翻腾的动作各有不同,这又给水秋千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和新奇,对于观者来说在险象迭生的同时也乐趣无穷。毫不夸张地说,与现代跳水运动相比,高台跳水的观赏性可能也不及当时水秋千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享受。

宋代之所以能成为水秋千发展的黄金时期,还与北宋宋徽宗赵佶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徽宗在艺术、体育等项目上的关注程度远超朝政事务,他对水秋千的发展和普及尤为重视,大力提倡并鼓励民间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政府每年会定期举办一次全国性质的水秋千表演赛,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除此之外,宋徽宗还会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的人才,促进水秋千活动的传承和延续。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宋徽宗时期可以说是北宋水秋千运动发展的顶峰时期。

在北宋被灭之后,赵构建立南宋,偏安一隅、无心国事,水秋千这一运动也逐渐衰落,虽仍有留存,但规模和观赏性都早已不如从前,练习的人数也大幅下降,只留下物是人非的感慨。即使水秋千这一运动在现代早已被遗忘,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水秋千的发展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下层群众对于宣泄情感、应对闲时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也发展了民俗体育活动。对于北宋社会来说,上至皇帝、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兴致。(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