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3 月 23 日清晨的哈尔滨雨雪交加,寒风呜咽。6 点 30 分哈尔滨市东华苑德政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前来吊唁的人群怀着悲痛的心情肃立默哀,向一位慈祥的老人献花鞠躬,深情送别。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是将一生奉献给中国水声工程和教育事业,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先生——杨士莪院士。
杨士莪,河南南阳人,1931 年 8 月 9 日出生于天津。1950 年,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清华大学肄业参军。1952 年 12 月,作为第一批教员,奉调参与新中国首个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筹建。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 年至 1987 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199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菁菁者莪,乐育才也”,语出《诗经 小雅》。“莪”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事。杨士莪不负所望,终成为我国水声学科奠基人,为国防和海洋强国做出突出贡献。获“终生奉献海洋”奖章,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院士、教授、老师、先生、老爷子……在众多称谓中,杨士莪最喜欢别人称呼他“姓杨的”。他说:“这种称呼让人听着很亲切,没有距离感。”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他乡、建业在他乡、成功在他乡,但他对家乡的拳拳赤子心、隐隐桑梓情始终不忘。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杨廷宝的夫人陈法清带着杨士莪等五个孩子,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南阳。在卧龙岗武侯祠宁远楼前的鸡鸣山,留下了一大家人团聚的画面,一张卧龙岗的全家福合影,承载着幼年杨士莪对家乡的回忆。此后,每次杨士莪返乡南阳,都要在卧龙岗武侯祠宁远楼前的鸡鸣山前留念。不管他身在何方,看到照片就会想到养育他和父辈的这片故土。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当年垂髫孩童如今已成了花甲老人。2002 年杨士莪携夫人和三叔杨廷宝一家,带着自己的儿孙,四代人回到家乡南阳,再次在卧龙岗武侯祠留下家族合影。这次行程,他们还到卧龙公墓缅怀祖先杨鹤汀,从南阳市四中(爷爷创办的南阳女子高中)到卧龙岗,从汉画馆到医圣祠,在祭拜座谈中、在寻根祭祖中、在慎重追远中,找寻融于血脉家乡的那份深情。
光阴荏苒,十年过去了。2013 年 10 月,为庆祝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开幕,杨士莪又一次返回故土。这次他向南阳医圣祠捐赠了祖父杨鹤汀亲自编撰并手书的《伤寒论浅歌》和《金匮浅歌》手稿。医圣祠,延绵了杨家三代人的深情。杨士莪的爷爷杨鹤汀,是民国南阳第一任知府、南阳辛亥革命元勋,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也是仲景学说的研究者和弘扬者。杨鹤汀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在南阳时便用仲景经方为百姓解除痛苦,在地方传为佳话。为便于初学者学习仲景经典,杨鹤汀晚年倾尽心力,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编成白话歌诀。杨士莪的父亲杨廷宝,是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开拓者、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代宗师。1982年春,81岁的杨廷宝回南阳参加研究扩建医圣祠工程方案,决定祠前建筑物用汉阙朱雀等装饰,以展示汉代古都风格,并对碑亭、大门、围墙等建筑物的细部装饰、色彩、用料等都一一陈述了意见。现在扩建的医圣祠文化园蜿蜒了几千米的围墙就是当年杨廷宝设计的独树一帜的“南阳红”,已经成为南阳人和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南阳城市规划研讨会和多次学术研究报告会上,杨廷宝对南阳古建筑修葺、自然保护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彰显出超前的环保意识,为南阳描绘出一幅鼓舞人心的蓝图,寄托了对家乡全面发展的殷切期望。
转瞬间,又一个十年飞逝而去。2022 年6月18日,杨士莪回宛参加由南阳市政府、南阳理工学院举办的《忆宛情深,豫建未来——纪念杨廷宝返乡 40 周年暨南阳省副级中心城市建设学术论坛》。年逾 90 岁的杨士莪走上主席台中央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在简述父亲杨廷宝建筑人生及生活点滴之后,他说道:“为表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捐献100 万作为杨廷宝助学基金,希望帮助家乡乡村和山区的困难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今后为祖国和家乡做出更大贡献,
杨士莪先生生前在故乡南阳待的时间并不多,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才华奉献给了我国水声工程和科技事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南阳人。他曾亲切地说:“感谢乡亲们,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流浪的游子,很高兴能有机会回到家乡和大家一起坐一坐,谈一谈。”杨士莪多次感慨:“和我儿时记忆中的家乡相比,现在的南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家乡各方面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 93 年激荡的社会变革中,杨士莪把水声学科的丰碑高高筑起。他自己亦成为海洋强国的一座丰碑,丹心报桑梓,筑成他的浓浓乡情。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他的丰功伟绩,赞美他的高尚人格,他身上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永远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在祖国建设的征程中大步前行。杨士莪院士是我们南阳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