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和艺术专业优势,主动适应新时代对艺术工作者的要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引领文化发展、服务地方建设为己任,在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着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主动融入地方,助力宜昌文化建设宜昌地处巴楚文化交汇之地,山水壮美、人杰地灵,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峡江文化交相辉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院根植宜昌文化沃土,汲取丰厚文化养料,充分利用区域传统文化资源,依托学院美术、设计、音乐三个学科团队,在三峡文化与旅游、神农架非遗传承、武陵少数民族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研究。
勇于承担宜昌市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争做文化宜昌建设践行者,打造新时代艺术创作新标杆。2023年,由田亚洲副教授主持的“长江之子”宜昌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创作正式签约。学院组织精兵强将组成创作团队,围绕宜昌千年历史文化重大题材、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进行主题创作,作品涵盖油画、国画、版画、水彩、漆画、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数量达50余幅。这些作品融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为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三峡故事,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推动宜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本地高校艺术家应有的贡献。
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在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特别在区域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晓艳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土家族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与传承保护研究》,发表武陵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歌、戏曲、器乐等方面研究内容的高级别(CSSCI)论文5篇。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主动服务宜昌文化和产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着力构建艺科融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23年获批教育部留学基金委“传统工艺与环境美育的综合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与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联合硕士培养研究生,开拓了人才培养国际视野。学院特色学科———设计学科,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构建了与民族学、旅游学、传播学、水环境科学等学科协同推进的教学体系,围绕宜昌产业特点和专业需求,与企业共建培养基地、实验室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目前,与金三峡印务、坤发装饰、叁拾设计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十余个,较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了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方面,坚持“课题制”、“项目制”的“双轮并驱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明确创作导向,服务长江大保护2021年5月,2021届美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展上,应届毕业生王东云的一幅《长江生态保护之濒危鸟类图谱》(《长江百鸟图》)引起了校内外的良好反响。该作品集中展示了100只长江流域国家一级、二级濒危保护鸟类。学院及时总结、因势利导,在大学和宜昌市委宣传部的共同支持下,成立了由何广庆副教授领衔的“长江大保护科普绘画工作室”。科普绘画工作室团队成员总结《长江百鸟图》创作经验,不断拓宽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科普创作范围,公开出版科普读物《画说长江·鸟》,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作出了本土艺术家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展示了学院师生的创作实力。
为更好地发挥这些绘画作品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作用,学院策划了“长江大保护”科普绘画思政课堂进校园、“青山碧水 鸟集鳞萃”长江大保护科普绘画微课堂等城市品牌项目。该项目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立足于宜昌,不断向整个长江流域延伸扩展,以“艺术+科普”的形式赋予科普中国传统美学色彩,用精美的国画画作唤醒长江流域沿线地区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推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地生花,使“长江大保护”科普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介入、设计赋能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应有方向。近年来,学院以满足人民群众艺术需求为己任,师生深入基层,为地方政府和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在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职能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年来,学院陆续完成了“龙凤出深山”乡村文化推介,夷陵区乐天溪镇瓦窑坪村一组乡村振兴项目,钟祥市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整体规划;完成教育厅“百校联百县行动”当阳市半月镇红光村、长阳县佑溪村乡村规划与整体品牌设计等项目;还积极送文化下乡,为五峰苦竹坪乡绘制采茶文化墙绘、设计产品包装,创作扶贫主题歌曲《茶香飘进千万家》,为苦竹坪村小学上音乐课,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坚持将艺术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积极参与宜昌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先后参与宜昌市“桃花岭片区”城市改造、“船柴社区”文化建设,在改善宜昌市人居住环境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校企合作,服务企业环保宣传学院科普绘画创作团队在为长江流域珍稀动植物画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重要环保科研项目,大胆尝试科普绘画创作新领域。基于三峡大学谈云志教授 “磷石膏综合利用成果转化”项目,科普绘画创作团队承担了《磷石膏的新生之旅》科普画册创作任务。全书科普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一是磷石膏从哪里来,介绍磷石膏的来源,便于读者了解磷石膏的“前世”;二是磷石膏正在何处,阐述磷石膏目前的堆存状态,期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三是磷石膏往哪里去,展示磷石膏主要产品与应用,树立磷石膏能够变废为宝的理念,消除公众疑虑;四是磷石膏综合利用共性模式,总结磷石膏推广应用模式,实现经验共享,更好造福社会。2023年5月,科普画册《磷石膏的新生之旅》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