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为了更好的自己和更多的他人

作者:文化传播学院  张然    
2024-06-01     浏览(139)     (0)

文章讲述了古代君子结党为政,结党规律为志趣、信仰相似,遵循道义、忠信、名节。而现今党的纪律建设是维护自我道德高位的重要保障,强调自律和道德节制。通过廉政教育中心的参观和思考,表达了“把更多他人放在心中”的愿望。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欧阳修上了一道奏章,名曰《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论文中开篇便立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处,欧阳修点明了人们结党的规律是: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与小人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想来,这世间结为朋党的人,总是因某些认知相似而成为相知的友人,再因某些信仰相似而成为互信的同仁。而如果这些相知与互信的过程中,掺杂了利益,因利益而结党,那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是因认知相似、因信仰相似、因志趣相似了,而是因有利可图、因酒色财气、因没有底线。

这时,您或许会说,欧阳修谈的是君子结党,只要是君子结党,朋党便可兴国。何为君子?《周易》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从早到晚都在努力向上进取,夜晚也时刻警惕,假如遇到了危险也不会遭灾。君子一天到晚孜孜以求又不断警醒的是什么?其实是德行。也是因为对君子修德明道怀远的深深信任,欧阳修才会在《朋党论》中提出: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君子坚守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心意相通就能同舟共济;交友为事标准如一,坚持原则,恪守底线,这就是君子的朋党。从这个角度说,古代人对朋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以及是否有益于人民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德行。我个人认为这个标准若不能成为唯一,但也是第一。

道德这件事,到底要怎么讲?古来争议颇多。道德,到底是外在于自我的约束,还是内在于自我的需求?当道德置于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时,如党派中,那又会如何呢?我们当前学习党纪党章,畅谈对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这于个人的道德,有何关系呢?

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想到前不久参观山东省廉政教育中心的一些所见所闻。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笔迹非常好的悔罪书。我大概看了六封悔罪书,所用的字体,有刚正有力的楷书,有轻盈灵动的行书。笔笔见骨力的同时,我相信也是笔笔见努力。细看内文,字的主人情感真挚地追忆着他们曾经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是多么努力。他们曾经那么努力地将一名党员的信仰放在心中,曾经那么努力地为了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曾经那么努力地为了践行党员的誓言而抛家舍业。所以,我想他们曾经也很努力地在维持着自己道德的高水准。只是后来,酒色财气成了一只不断嗡嗡响的苍蝇,它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目标———有缝的蛋。当个人对道德的标准逐渐降低,党纪作为强制性的外在力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结局可想而知,苍蝇叮了有缝的蛋,蛋,坏了……

可以说,一个政党需要完善的纪律,需要强有力的纪律执行,只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才能将自我的道德维持到一个高的标准。而只有自我的道德感能够维持在高位,才能够真正做到“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只有真正做到虽有人性之欲望,但懂得节制,才能把别人放在心中。只有把别人放在心中,才能谈把更多的他人放在心中。那更多的他人是谁?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