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是第18个世界淋巴瘤日。“世界淋巴瘤日大型患教活动”在我院门诊一楼大厅举行。专家们通过科普讲座和现场义诊,让公众更科学地认识淋巴瘤。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健康卫士,他们抵抗外来细菌、病毒等的入侵,清除机体内衰老坏死的细胞,维护着机体内环境的“整洁有序”。
淋巴瘤总体上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类。每一类淋巴瘤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数十种病理亚型。
肿瘤内科副主任、淋巴综合病区主任刘艳艳说:“病理类型多、表现症状也多、易感人群也不同,这也是淋巴瘤表现症状‘五花八门’的主要原因。”
淋巴瘤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两种病毒被明确证实与淋巴瘤有关,即EB病毒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还有一些病毒和细菌,如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幽门螺杆菌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都会增加淋巴瘤的患病几率。
除了病毒感染外,免疫力低下、遗传因素、接受物理辐射等也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血液科副主任、淋巴瘤病区主任李玉富介绍,一般来说,淋巴瘤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因为淋巴瘤分为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症状都不完全一样。
比较常见的是患者无意间发现有肿大淋巴结,一般自己能触摸到的部位有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如果这些淋巴结会在不痛不痒中逐渐长大,要引起重视。
另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发热,持续性的低热,或周期性发热。伴随消瘦、短期内体重下降比较明显,晚间盗汗等症状,也有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还有患者会有皮肤瘙痒等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特别是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时,需要及时去医院专科筛查。
虽有“恶性”之名,但淋巴瘤并非无可救药。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能够有效提高淋巴瘤的治疗效果,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开展,淋巴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成为化疗可以治愈肿瘤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