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市杂文学会重庆杂文 - 重庆杂文

“和气”,为人不可或缺的修养

作者:□  官秀镇    
2024-07-31     浏览(43)     (0)

人生是一场修行。此文别的不说,只说“和气”之修行。

“和气”,词意浅显明白,说的是人之态度或脾性,如待人温和平顺、和蔼可亲、随和友好。

“和气”修养对人生、事业、社会之重要,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有言。《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应用,和谐最为重要。《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意浅白: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周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这句话意思是,和气能带来吉祥,乖张会导致祸殃。《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人的品性应该像水,不与人争、不与人较劲,用至柔容天下。《增广贤文》中也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家庭是否兴旺,取决于家庭成员是否和气,除了家庭内部和睦外,还要同邻里乡亲搞好关系。

古人以“和”为贵,也以“和”为行。为此,在为官、为事、为业中赢得了出彩人生,被传为佳话。“六尺巷”的典故从清朝流传至今,说的是康熙时一个名叫张英的人如何处理老家邻里纠纷的故事:老家邻居盖房,占了他家的一块地,家人写信给他告状。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位高权重,却没以官威示人,更没有以权压人。相反,他却回信劝说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把房子往后让了三尺,邻居深受感动,盖房时也让了三尺。张氏家族在张英的带领下,以“和”与人相处,家族越来越兴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以“诚”“和”管理湘军,身处高位,从不盛气凌人,不在部下面前耍官威、摆架子。他常和士兵一起吃饭,给士兵们讲笑话。后来,曾国藩大营被敌军围困,有些士兵逃跑。曾国藩并没有处置临阵脱逃的士兵,反而说,想走的给三个月薪水,如果敌人退了,想回来再回来。结果,没有一个士兵想走了。曾国藩以谦和的处世原则拢住了军心,也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当然,反面案例也是有的,项羽便是一例。古之项羽,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才能,但他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导致兵败刘邦,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人生也从反面印证了“和气”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团队,业绩出色的都是“和气”出彩的。离开人之“和气”,缺乏和谐氛围,这个单位、这个团队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力量,其生产经营也肯定搞不好。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和气”,其家庭肯定无温馨可言,更谈不上幸福。人与人之间,少了“和气”,就会勾心斗角,一言不合便动粗口,弄不好还拳脚相加,有的甚至闹出人命。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这是天地之规律,也是为人处世之规律。人是社会之人,相互依赖。一个人古道热肠、和气处世,就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周围的一切,其福分也会在他身边快乐地生长。反之,一个冷若冰霜、清高孤傲的人,就会像寒冬一样,他的周边必定草木枯槁、万物死寂,其自身也难以获得快乐的福报。

为人之“和气”,不是要人不讲原则,当和事佬、做老好人,而是在原则是非面前,以“和”之态度讲理服人,在工作生活中,多些友善和微笑。因为“和气”是人生的助力,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润滑剂。

智人说,人生在世,和气不可无,恶气不可有,大气不可丢。这是人生智慧。“和气”,做人不可或缺,需要一生来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