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30日,“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科技培训班(第二期)结业典礼在我校举办,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摩洛哥、卢旺达、荷兰、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20名学员顺利获得结业证书。
本期培训班针对“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高级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政府职员而开设,为期16天,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我校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杨凌示范区水务局主办,旨在促进国家间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领域的科技合作,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流失与土壤健康,“一带一路”水土流失现状、机遇和挑战,交流水土保持成果与经验,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土保持合作的战略框架,探讨未来合作机会与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合作与发展搭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为丰富培训班教学形式,全方位展现我国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效,培训班组织学员们参观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和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杨凌渭河湿地公园和周边的岭后水土保持示范园,让学员们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历史演变过程,亲身目睹黄土高原地区当前的生态环境,感受“美丽中国”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成就。
此外,培训班还组织学员们与在校留学生座谈交流,参观了我校南北校区和博览园以及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等杨凌标志性农业组织。
(朱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