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有大小,麻醉精细化。”这句话揭示了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每一次麻醉工作就好比一次严格把关的“航程”——麻醉医生术前“安检”、术中“护航”、术后“镇痛”,统筹和关注围术期患者安全与舒适化诊疗,让每一场“麻醉旅程”平稳落地。
严于术前,MDT 协同寻找最优解
82 岁的市民宋先生(化名)跟同龄人相比身体还算硬朗,今年4月,老人因肠梗阻被家属紧急送医,经查确诊乙状结肠肿瘤,在普外科中心本部胃肠外科接受治疗。详细询问病史得知,老人两年前体检时发现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和髂总动脉瘤,这些“定时炸弹”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面对这样的挑战,本着尊重患者并寻找最优解的态度,胃肠外科立即组织麻醉手术科、血管外科、心内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会诊,MDT 团队对患者病情展开了深入讨论,决定采用对循环影响较小的开腹术式,避免腹腔镜术中腹内压波动对于循环的影响。
麻醉手术科主任侯念果组织科室进行术前讨论反复评估思量、优化麻醉方案,由副主任刘军超负责本次手术围术期的全程管理,采取硬膜外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循环波动,减少疼痛,提高舒适性,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精于术中,“隐形守护”生命安全
次日手术按计划实施。麻醉手术科医生张文宇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及动脉穿刺置管测压,血压152/96mmHg,护理团队进行了细致地引导及护理,顺利完成了麻醉前准备。
为减少患者行硬膜外穿刺时的血压波动,麻醉手术科副主任刘军超先行给予了小剂量镇静药物,后行硬膜外穿刺置管,过程顺利,血压及心率几乎未见波动!而后进行麻醉诱导并气管插管,术中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基础上加用适当的静吸复合麻醉,紧跟手术操作进程。
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紧密配合,术中血压及心率记录数值几乎呈一条水平线,全麻诱导至患者苏醒期收缩压稳定在 120-130mmHg 之间。
手术接近尾声,但麻醉医生还不能松一口气,如何平稳苏醒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环,否则只能是前功尽弃。
刘军超适时停止镇静镇痛及肌松药物,经硬膜外给予小剂量吗啡镇痛,在外科医生落针的一刻,拍了拍患者的肩膀,轻声呼唤他的名字,老人缓缓睁开眼睛,配合医生顺利拔管,拔管后即刻向所有医护说了句“谢谢”。轻快亦有分量的两个字是对所有人努力的肯定!
勤于术后,提供舒适化医疗服务
麻醉不仅要让患者顺利、舒适、无痛地完成手术,更要在围手术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术后,刘军超对患者进行了紧密随访,在吗啡硬膜外单次镇痛、静脉持续微量镇痛泵等多模式镇痛下,患者实现较完善的术后长效镇痛,每日疼痛 NRS 评分≤ 1 分(0代表无痛,10 代表最高级疼痛),血压等循环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未出现留置导尿管及引流管的不适感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平稳地度过了术后围术期,战胜了这一病魔。
(本部麻醉手术科 张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