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疏文与明清望族联姻

作者:●孙伟良    
2024-05-25     浏览(58)     (0)

明清时期,山阴梅墅祁氏与白洋朱氏都是越中望族。望族往往是科举显赫的家族,倾向于与地位相当的家族联姻,梅墅祁氏和白洋朱氏便是两大以科举名门的联姻家族。笔者经眼的稀见史料《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既反映出祁、朱两家族的姻亲关系,也道出了他们对清初山阴县安昌镇上安康寺观音殿的重修,做出的贡献。一、稀见史料《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笔者发现《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纯属偶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载,清代傅怀祖《灌园未定稿》卷下有一篇《忆游驼峰山记》。游记述及大梵窠,大梵窠又名万窠庵。《康熙山阴县志》卷十六载,万窠庵在县北四十里齐贤里蓬莱山北,明万历间僧处空建,“山阴祁熊佳记”云云。《乾隆绍兴府志·经籍志》与《绍兴市志·艺文》,不见祁熊佳书目。从《中国古籍总目》及《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得知祁熊佳存世文集《小隐堂文稿》,仅浙江图书馆有藏。按图索骥赴杭查阅,清抄本“文稿”为书十、序三十五、记五、疏引二十五、祭文四、启五、赞一,凡八十九篇,但未见《万窠庵记》,未免遗憾。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翻阅中却得见《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今点校如下: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蠡城西北有安昌镇,近海,饶鱼盐之利,商贾士女往来辐辏,亦一都会也。镇有寺,曰安康,建于后唐长兴庚寅年,历今十一甲子矣。传闻西庑有铸橘楼,朱晦庵、刘青田诸儒皆有题咏,惜湮灭无遗。当夫人逐于市,攘臂挥汗走利如鹜时,入刹瞻礼,对宝相之庄严,聆梵音之清远,不觉尘网顿息,识浪安流,诚热闹场中一菡萏国也。寺有观音大士殿,丧乱以来栋宇倾颓,廊庑圮坼,上人大祗驻锡此寺,恻焉心悯,弘誓鼎新,谋之朱见符居士。居士属余,一言遍告檀那。众檀那亦知寺名安康之义乎?亦知大士功德出群,生于颠危困苦而登之大安康之域乎?值兹海水群飞,血崖肉壑,众生死于兵,死于火,死于疫,死于饥饿,流离无一寸安康之土,凡王臣、宰官、长者、居士,存救物之心,行济世之事,皆大士之放光动地变现其相也。经称,大士上与诸佛同慈,下与众生同悲,故大士持世能易彗为曜,补天以石,灾氛尽销,四民乐业,此之谓小康;令人人出火宅、驾白牛,开大地之心光,圆一生之佛果,此之谓大康。夫知安康之义,便知大士不思议功德。知大士不思议功德,便当以不住相布施,各竖茎草,共赞嘉猷。倘日后禅灯曦曜,法乳泉涌,吸尽西江之水,摧倒大雄之山,此之功德更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

《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中的主事者“朱见符居士”是白洋朱氏族人,何以请梅墅祁氏族人祁熊佳来撰此“募疏”?笔者通过查考,得知两人原系儿女亲家,此外,朱、祁两族还存在多重联姻关系,加之祁熊佳乃进士出身,故此募疏非他不能撰也。

二、白洋朱氏白洋朱氏先世河南上蔡,宋右仆射朱胜非随高宗南渡,定籍苏州。又八世,朱克信任浙东道肃政廉访使照磨,值元乱,避居山阴。后世散处白洋、钱清、柯山各地。白洋东岸为其一支,以朱琛(号存耕)为始迁祖。白洋朱氏在明代出过十一名举人,有六人成进士,因朱琛子朱辛从明成祖朱棣征战有功,封武略将军暨怀远侯,故有明一代进士皆为军籍。

朱导,明弘治二年(1489)举人,为白洋朱氏科名之始。授福建将乐县教谕,转四川富顺县,正德五年(1510)迁内江知县。生子二:朱簠、朱篪。在嘉靖五年(1526)的殿试中,兄弟二人同榜进士,皇帝御赐“双凤齐飞”匾额。朱篪历任监察御史、扬州府推官。朱簠先任四川顺庆府知府,后擢按察司副使,钦赐“为时俊良”匾。朱節,系王阳明授业门生,阳明先生称其明敏,举正德九年进士,以御史巡按山东,流贼之乱,勤事而卒。其孙朱瑞凤,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江西袁州府知府。朱簦,正德十四年举人,南直隶松江府通判,刑部广东司郎中。朱篪的曾孙朱燮元(1566-1638),号恒岳,万历二十年进士,由大理评事历官四川左布政使,总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崇祯间两赐上方剑,功封左柱国、少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赐谥襄毅,更谥忠定。《明史》有传。还有一位天启五年的进士朱兆柏,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白洋朱氏在《万历绍兴府志》已颇有佳誉,在《人物志·孝义》朱导的传记中,谓“雍雍和睦,长幼内外无间言,居乡俭朴,非公事不入城。府、山阴称孝义之族者,必曰白洋朱氏云”。今白洋村中尚存明代石刻门楣,上镌“孝义古里”四字。

三、梅墅祁氏梅墅祁氏先世原籍陕西韩城县。祁安禄,宋建炎中随高宗南渡至绍兴,始居梅墅。其后人口繁衍,散居福严诸村。明初祁安禄十世孙祁茂兴复居梅墅,为该族始祖。有明一代梅墅祁氏家族有九人中举,其中祁司员、祁仁、祁清、祁承、祁彪佳、祁熊佳六人成进士。据张能耿《祁承家世》(北京出版社2004年)记载,祁家故宅门厅曾悬“世祖孙父子进士”匾额,左右两匾,左为“代执朝纲”,右匾失考。

祁司员,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唐山知县,擢监察御史。弘治九年(1496)迁徽州知府,寻改南直隶池州知府,卒于官。祁仁,成化二十年进士,历官礼部仪制司主事。祁清,祁司员孙,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保宁府推官,迁南京礼科给事中,出福州知府,历贵州按察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累官至陕西右布政使。祁汝东,祁清子,隆庆元年(1567)举人,历江西赣州同知、两淮盐运使。汝东子承煃,万历十九年举人。祁承煃从兄祁承(1563-1628),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宁国知县,升南京兵部主事,迁河南按察司佥事,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喜藏书,精校勘,建澹生堂以庋藏十万余卷书。生子五:祁麟佳(1580-1629)、祁凤佳(1585-1644)、祁骏佳(1594-1671)、祁彪佳(1602-1645)、祁象佳(1612-1646)。祁彪佳,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兴化府推官,崇祯四年(1631)为福建道御史,屡疏陈天下大势、民间疾苦,出按苏州、松江诸府。因忤周延儒,以侍养归。福王时出任大理寺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南。清兵进占杭州时,曾礼聘祁彪佳,诱其归降。但他拒而不受,书绝命词:“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恪守民族气节,前往宅邸寓园自沉池水而殉国。南明唐王追赠为少保、兵部尚书,谥“忠敏”。《明史》有传。后清廷赐亦谥“忠惠”。彪佳生子三:长子祁同孙(1621-1636),次子祁理孙(1627-1687),幼子祁班孙(1632-1674)。祁承胞弟祁承勋(1572-1651),生子二:长子祁豸佳,次子祁熊佳。祁豸佳(1594-1683),天启七年举人,官吏部司务。鲁王监国,授兵部郎中。明亡隐居不仕,卖画代耕。祁熊佳(1608-1673),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初任福建南平县知县,鲁王监国授兵科给事中,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明亡隐于家,“当事币聘,皆却之”,气节与从兄祁彪佳同。

四、祁家与朱家的姻亲据国家图书馆藏《山阴祁氏家谱》、上海图书馆藏《山阴白洋朱氏宗谱》,祁家与朱家的联姻脉络清晰。

朱燮元有四子一女:长子朱兆宁(1590-1634),次子朱兆宜(1600-1648),三子朱兆宪(1604-1662),四子朱兆宣(1613-1672)。朱兆宪,邑庠生,字叔起,号见符,以号行,娶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周洪谟之女,生子朱用调(1632-1686),女朱德蓉(1637-1690)。朱兆宣,生子朱用舟(1632-1673),更名尧日,字子升。因朱燮元功勋卓著,以明制,朱见符袭荫广威将军、上骑都尉、锦衣卫指挥佥事。

朱燮元的女儿适祁象佳,象佳无子,以彪佳子班孙入继。祁熊佳次女祁德芷(1631-1682)适朱见符子朱用调,朱见符女儿朱德蓉适祁彪佳子祁班孙,祁彪佳次女祁德玉(1630-1717)适朱见符侄子朱用舟。

五、安康寺的重兴安康寺在安昌镇东市街河南岸。明嘉靖三十年(1551)《山阴县志》载:“后唐长兴元年僧安普禅师建,号安昌院。”《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亦谓安康寺“建于后唐长兴庚寅年”,即长兴元年(930),“传闻西庑有铸橘楼,朱晦庵、刘青田诸儒皆有题咏,惜湮灭无遗”。可见宋代朱熹(1130-1200)、明初刘基(1311-1375)曾于安康寺有题咏,因岁久,至明代晚期已湮灭不见。据《祁彪佳日记》,明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二十九日,祁彪佳与凤佳、骏佳两兄乘小舟访安康寺、蜀阜寺,“饭于安康寺”,可想寺之伟观依旧。无奈明清朝代更替,兵燹之灾,庵堂寺院首当其冲,安康寺即遭“栋宇倾颓,廊庑圮坼”。

清朝入关定鼎,寺院当行复建,康熙十年(1671)《山阴县志》记载“顺治初年僧凡成重建”。《重修安康寺观音殿募疏》云“上人大祗驻锡此寺,恻焉心悯,弘誓鼎新,谋之朱见符居士。居士属余,一言遍告檀那”。居士,指没有正式剃度出家,在俗而皈依佛门的男子。檀那,梵语译音,亦作檀越,俗称施主。明亡后,朱见符失去荫袭之官职,(下转第8版)